在他的固有认知里.....
经历了漫长动乱年代,以及其后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冲刷,京城里的四合院,即便没有被完全摧毁,大多也沦为了拥挤不堪、破败失修的“大杂院”。
毕竟,在那个特殊的时期,许多精美的院落被收归国有,分配给多个家庭作为单位宿舍使用。
家家户户孩子多,空间逼仄,再好的雕梁画栋、亭台楼阁,也禁不住天长日久的过度使用和缺乏维护的糟蹋。
加之现在改革开放伊始,许多人即便手里有了些闲钱,也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露富。
生怕政策有变,重蹈覆辙。
因此整个社会风气仍以低调为主。
此刻,猛然见到这样一座规制完整、保存完好、气象森严的三进大院,着实让他有些意外。
仿佛时空错位,窥见了一丝旧日京华的雍容气度。
(如果没有墙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标语)
余淑仪似乎看出了他眼中的讶异,脸上露出一丝小小的得意。
她快步上前。
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掏出一串沉甸甸的铜钥匙,熟练地找到其中一把,插入那古老的铜锁。
“咔哒”一声,打开了那扇沉重的朱红大门。
门轴转动,发出悠长而沉重的“吱呀”声,仿佛开启了尘封的岁月。
众人随着她步入院内,眼前的景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脚下的青石板路铺设得平整而洁净,通向内院的月亮门完好无损。
院内的房屋门窗,虽然漆色因岁月而略显斑驳,但木质坚实,窗棂上传统的冰裂纹、步步锦图案清晰可见,没有一丝破损。
就连角落里的花圃,虽然冬日里只剩下枯枝,但轮廓规整,显然一直有人打理。
四周的墙壁石砖虽残留着岁月痕迹,但总体来说依旧干净整齐,没有看见任何胡乱涂画的痕迹。
与顾方远想象中的“大杂院”景象相去甚远。
“要么是这座院子运气好,从未被征用作为工人宿舍,一直由文化单位小心维护着;要么就是电视台后来下大力气重新翻修过。”顾方远在心中暗自揣测。
余淑仪走在队伍最前面。
如同一位专业的导游,声音清脆地向众人介绍着院落的布局:
“这里是一进院,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前院。根据我们电视台接待工作的实际需要,原本位于南侧的书房和倒座房——也就是古代给男仆居住的房间——现在都被我们改造成了独立的单人客房。”
她边说边推开一扇虚掩的房门。
里面空间不算特别宽敞,但收拾得干净整洁,摆放着简单的木质床铺、桌椅和衣柜。
“当然,如果大家不介意挤一点的话,这些单人房临时住两个人也是可以的,只是活动空间会小一些。”她补充道,随后又指向院子的东西两侧,
“那边是公共厨房,里面基本的灶具、厨具都有。旁边是公用的厕所和浴室。
浴室里面准备了一个大木桶,大家可以自己烧热水泡澡解乏。不过浴室有点小,只能轮流使用,还请大家多包涵,合理安排时间。
旁边水井是好的,如何你们想喝井水,也可以自己打。”
顾方远一边听,一边缓缓点头,目光仔细地扫过院落的每一个角落。
当他参观到那些被改造成客房的房间时,更是留意到每个房间里竟然都配备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这让他不禁再次感到些许意外。
对此,他已经非常满意了,脸上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毕竟,在这八十年代初,即便是很多正规的招待所或者宾馆,客房内也未必能配备如此“齐全”的配套设备。
这座四合院,不仅提供了难得的独立空间和传统氛围,在生活便利性上也考虑得相当周到,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预期。
之后,众人又在余淑仪的引导下,将正院和后院仔细参观了一遍。
正院比前院更为开阔。
北面是高大的正房,东西两侧是规格稍次的厢房。
院子中央原本的庭院空间也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虽然冬日里草木凋零,但依旧能想象出夏日里绿意盎然的景象。
后院则更为私密安静,房间相对少一些,但面积更大,更适合安置核心人员。
因为顾方远带来的人手不少,为了方便管理和集中居住,余淑仪很爽快地将整个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