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大纲77(3 / 4)

对话,听他讲述创业故事。这个项目让传统文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吸引了全球数百万用户参与。

岁月回甘,初心不改

又是一年槐花季,加工厂举办了“全球槐香文化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消费者代表、文化学者齐聚一堂,在槐花林中品茗交流。谢语槐带着孩子们向鱼灼音献上一束刚摘的槐花,老人接过花束,香气萦绕鼻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在小院里种下第一棵槐树的清晨。

文化节上,《小院春秋》推出了电子版,里面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还收录了历年的生产数据、消费者留言、员工故事,成了一部可触摸的“企业记忆库”。鱼灼音点开一段音频,里面是谢长晏当年的声音:“咱们做茶,就得像做人,实实在在,才能留得住香。”岁月流转,声音依旧温暖。

傍晚时分,大家围坐在老槐树下,点燃篝火,分享各自与槐花的故事。一位来自摩洛哥的经销商唱起了当地民谣,中国员工弹起了吉他,孩子们围着篝火追逐,槐花瓣随着歌声轻轻飘落,落在每个人的肩头。这一刻,语言不同,文化各异,却因一杯槐花茶紧紧相连。

鱼灼音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充满了平静与满足。他知道,槐花茶饮早已超越了“饮品”的意义,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寄托,一种连接世界的力量。而那些走过的路、吃过的苦、收获的暖,都像槐花的香气一样,融入了岁月的肌理,酿成了最醇厚的回甘。

夜渐深,月光洒在槐花林上,也洒在加工厂的智能生产线上。机器的轻鸣与虫鸣交织,茶香与花香相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热爱的故事。鱼灼音合上《小院春秋》,封面上的槐花在月光下仿佛活了过来,轻轻摇曳。

他知道,只要这缕槐香不断,这份初心不改,这个从小院里走出来的品牌,就会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前行,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飘着甜香,让每一段奋斗的岁月都值得铭记。而那棵老槐树,会永远站在那里,见证着槐香四海,守候着岁月静好。

槐香四海,再启新程(续)

生态共荣,反哺乡邻

在全球布局的同时,加工厂始终没有忘记扎根的土地。谢语槐接过接力棒后,进一步深化“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在周边乡镇扩建了万亩槐花种植基地,不仅为当地提供了上千个就业岗位,更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每到槐花盛开的季节,基地就变成了“槐花小镇”,游客们可以乘坐观光小火车穿梭在花海中,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槐花糕点、槐花茶宴等特色美食。镇上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村民们开起了民宿、特产店,曾经的贫瘠乡村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以前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现在靠槐花就能挣到钱,这日子比蜜还甜。”村民李大叔笑着说,他家的民宿每到花季都一房难求。

加工厂还设立了“槐花扶贫基金”,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为孤寡老人提供生活保障。谢语槐常带着员工到村里慰问,陪老人聊天,给孩子辅导功课。在她的推动下,基地还建起了“乡村振兴学堂”,邀请农业专家、电商讲师定期开课,教村民科学种植、直播卖货,让更多人通过槐花产业实现增收致富。鱼灼音看着家乡的变化,欣慰地说:“企业的价值不止于赚钱,更在于能让这片土地和乡亲们都越来越好。”

跨界融合,破圈生长

为了让槐花文化触达更多领域,团队开启了“槐花+”的跨界探索。他们与知名餐饮品牌合作,推出槐花主题套餐,从槐花炒饭到槐花甜品,让茶香走进餐桌;与出版社联合出版《槐花里的中国》绘本,用生动的故事讲述槐花与传统文化的渊源,成为中小学课外读物的热门选择;甚至与影视公司合作,将加工厂的创业故事改编成纪录片,在央视农业频道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

最令人惊喜的是“槐花艺术季”的诞生。谢语槐邀请雕塑家、画家、音乐人走进槐花林,以花为媒创作艺术作品。雕塑家用槐花枝条编织出巨型花束装置,画家在花海中举办露天画展,音乐人谱写《槐花香里的时光》主题曲,让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我们想让槐花不止是一种植物、一种饮品,更成为一种生活美学的符号。”谢语槐在艺术季开幕式上说。

这些跨界尝试让槐花品牌突破了茶饮的边界,走进了更广阔的生活场景。有家长带着孩子读完绘本后专程来基地研学,有游客看完纪录片后打卡“同款”槐花林,槐花的香气就这样悄悄融入了更多人的生活。

标准输出,行业引领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扩大,鱼灼音和谢语槐深知,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统一的标准。他们牵头制定了《槐花茶饮行业标准》,从槐花种植、原料加工到产品检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这套标准不仅在国内推广,还通过国际合作输出到海外种植基地。在东南亚的合作农场,当地农民按照标准手册学习种植技术,采收的槐花品质大幅提升。“中国的标准让我们的产品更有竞争力。”当地

最新小说: 曝光mc超模怪,吓哭万界 真千金读心后,傅少他自我攻略了 咱家世代贼寇,你小子考上状元了 民国丶从上尉连长到特级上将 江少的心尖宠:又乖又野 闺蜜他哥超凶,随军后他夜喊宝宝 疲惫生活的温柔梦想 红场 周通慕容雅幽沧月 玄幻:史上最强废材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