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地问:“太奶奶,这是什么呀?”
顾清欢看着那双纯净无邪的眼睛,又看了看女儿向阳,最后目光落在那枚承载了无数风雨的铜铃上。五百年的颠沛流离,无数次的生死抉择,无数人的挣扎与坚守,似乎都凝聚在这一声清脆的铃响和这句稚嫩的提问中。
她心中百感交集,千言万语在喉头翻滚,最终,却只化作一个无比平和而温暖的微笑。
她轻轻握住小女孩拿着铜铃的小手,声音舒缓而坚定,如同在讲述一个最古老也最真实的童话:
“这是我们的根。”
小女孩似懂非懂,但被太奶奶手心的温暖和那好听的铃声所吸引,咧开嘴笑了,露出几颗小小的乳牙,又用力摇了摇。
“叮当……叮当……”
铃声再次响起,穿过窗户,融入了晚风,与院子里老槐树新叶的沙沙声,与远处村落依稀的炊烟人语,交织在一起。
顾清欢抬眼望向窗外,暮色开始四合,天边最后一抹霞光给万物镶上了一道金边。她看到那棵在战火中烧焦过、又顽强抽出新枝的老槐树,看到院子里向阳亲手开辟的小菜园里绿意盎然,看到更远处连绵的、在暮色中显得无比沉静的山峦。
她知道,天地依旧不仁,它不会因任何人的悲喜而改变其运行规律,干旱、洪水、战乱、疾病……未来的无常或许依旧会降临。但这已经不再令人恐惧。
因为生命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和最倔强的力量。从陈怀安捧起的那捧泥水,到林昭棠在荒岛种下的那颗种子,从沈星火擦亮的铜铃,到地道中向阳的第一声啼哭,再到眼前这个摇晃着铜铃、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小生命……这根名为“生存”与“传承”的火炬,从未熄灭。
它在一餐一饭里,在一次次的告别与重逢里,在记录下的文字与口耳相传的故事里,更在每一个新生儿清澈的眼眸里。
顾清欢收回目光,落在自己刚刚整理的一摞笔记最上面。她拿起一支铅笔,在最后一本笔记的空白处,沉吟片刻,然后缓缓地、郑重地写下了几个字。那字迹虽因年老而略显歪斜,却带着一种穿透纸背的力量。
那是为未来埋下的一个伏笔,一个承诺,也是对这个跨越五百年故事最恰当的注脚:
“下一世,换个法子,再和天地聊聊。”
写完,她放下铅笔,安然地靠在椅背上,听着耳畔清脆的铜铃声和曾孙女咯咯的笑声,脸上露出了一个无比满足、无比平静的笑容。
归处,不在远方,就在这生生不息的传承里,就在这认清无常后依然热爱生命的每一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