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电台制作出更多的电视节目之外,电视机这个媒介的传播渠道也相当的重要,如今正值大萧条时期,在这个时代能够花钱买下电视机的家庭终究是少数。绝大部分民众,连吃饱都成问题,更无法奢望他们掏钱去买上一台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作用的机器摆在家里。
而收视群体的数量,也是电视市场增长的一大阻碍。
在此情况之下,电视机的爆发是要等到四十年代末期才真正取代收音机成为主流。
柯林如果想要改变这一情况,自然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事实上他也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尝试,有了之前推销乐高的经验,柯林直接将这一手段挪用到了电视机之上。
后世,很多家电设备都会有一个专门从陈列区用来展示商品,电视机也同样如此。
事实上,这一点在后世已经相当的普遍,很多人都有过在商店门口看过电视的经历。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柯林联系上了商家,承诺愿意将电视机作为样品摆放在商店的柜橱当中,这台电视机样品不收取任何的费用店家位于需要做的,就是打开电视机播放上面的节目。
柯林的这一要求,如果是放在电视机还没有播出《纽约一天》前,或许还有些困难。
但是在经历了电视剧所带来的影响之后,很多商家都乐意在自家商品柜中放上这样一台电视机来吸引来客。
当然,柯林联系的对象不仅仅是这些商家。
一些知名的酒店也同时是他推销电视的对象,大萧条时期酒店的住房率普遍不高,电视机作为一个新奇的产物,能够极好的拉动客人的好奇,关键是柯林方面承诺酒店可能先试用一段时间效果,等到满意才付钱。
面对这样免费上门的电视机,没有一家酒店愿意说不。
如果单纯站在利益的角度,柯林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有些亏本赚吆喝的意思在其中,毕竟在这个时代一台电视机的成本可不低,一下子送出那么多台电视机,无疑是一件极为冒险的举动。
甚至,就连费罗·法恩斯沃斯都隐约的向他表达了看法,认为柯林可以稍微缓一缓脚步。
他可不想电视机好不容易起来的势头,因为柯林激进的做法再度沉寂下来。
当然,站着柯林的立场,事实上并不太担心这一问题。
从开拓电视市场开始,他的目的就不仅仅只是为了单纯的利益这么简单,他所看重的是电视机背后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以及能够带来的【信仰】。
单单是《纽约的一天》的播出,就已经为他来到了近万的【信仰】,虽然着其中部分掺杂了报纸和广播剧的收获,但是也足以证明电视的效果有多么的惊人。
确定了电视背后的巨大潜力,那么对于柯林来说唯一所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市场变得更加巨大从而产生更多的【信仰】。
至于如此举措背后的成本损失,反而不是重点。
别忘了《禁酒令》马上就要被废止,而柯林在伦敦还有着一仓库的酒存在在那里。
一个已经封闭压抑了近十多年的市场,背后购买力可是相当惊人的。
……
“已经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