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关试徒(1 / 2)

老者刚到刘宅门口,刘韪早已率领全家恭迎上来。

刘母着绛色深衣立于左侧,刘明则恭敬站在父母身后。

二十余名仆从分列甬道两侧。

早在前一天下午,刘韪便下令将宅院、走廊等处细细清扫过。

使得精心打扫的宅院纤尘不染,连廊柱上的漆色都映着发亮。

此刻望去,处处干净整洁,不见半分尘垢。

这份细致周到,让老者心中先添了几分好感——

显然,刘家是真心实意地敬他,既有面上的礼遇,更有骨子里的尊重。

刘韪上前三步,行标准揖礼,语气恭敬“欢迎青山先生,您大驾光临,真是让寒舍蓬荜生辉。”

老者脸上露出温和笑意,亦拱手回礼:“刘家主客气了。

老夫此番前来的用意,想来刘家主已然知晓。”

“已知晓。先生,请,进屋详谈。”

一行人随即移步正堂大厅。

落座时,刘韪特意将右侧主位让给老者,自己则坐在左侧客位。

要知三国时期主流尊卑观念以右为尊,刘韪身为一家之主,却甘愿居左,足见对老者的敬重绝非虚礼。

待管家福伯奉上香茗,老者轻抿一口后,正色道“老朽收徒向来严谨,今日需先考校令郎一二。

若能通过,方可正式拜师。”

刘韪闻言,略显忐忑说道“犬子年幼,若有答得不妥之处,还望先生海涵。”

他心中暗想,能得大儒垂青已是万幸,考校之事自是应当。

而李义山心中却另有一番思量:他此行正是要看看这个身负紫薇命格的孩子,究竟有何等过人之处。

刘韪将刘明引至老者身前,温声道“明儿,还不快拜见青山先生。”

刘明整了整衣冠,恭敬地行了一个标准的揖礼“小子刘明,拜见青山先生。”声音清朗,举止得体。

李义山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八岁的孩童,只见他:

剑眉斜飞入鬓,双目炯炯有神。

面容如玉般温润,却又不失英气。

身姿挺拔如松,自有一番气度。

刘明虽也悄悄观察着这位未来的师父,但始终保持着得体的仪态。

这般年纪就能做到不卑不亢,进退有度,让李义山心中暗自称奇。

“好一个俊秀少年!”李义山抚须微笑,眼中流露出赞赏之色。

这般品貌气度,已远胜寻常孩童,更难得的是那份从容自若的气度,实属罕见。

李义山轻抚长须,正色道:“老夫设下三关考校于你。”

他伸出三根手指,徐徐道来“第一关,算术之道。老夫要看看你的逻辑推演与数理应用之能。”

稍作停顿,又竖起第二根手指“第二关,经义之辨。且看你能否通晓圣贤典籍的真义。”

最后,第三根手指竖起时,眼中精光一闪“第三关,问问你心中志向”

刘韪在一旁听得暗自心惊。

这三关考校,分明是要考出一个通晓数理、精通典籍、善谋能断的全才之资。

他不由为爱子捏了把汗。

按《礼记?内则》所载:“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八岁正是贵族子弟启蒙的关键年岁。

寻常孩童这时候不过刚识得些粗浅礼仪,能背诵《急就篇》已算得上出众,更别提通晓算术、经义这类深奥学问了。

但转念一想,刘家本是汉室宗亲,家底殷实且世代书香,自刘明七岁起便特意延请名师为他启蒙。

如今九岁的刘明,已能熟诵《孝经》《论语》,更兼通筹算之术。

这般教养,即便是在世家子弟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

当然,这也与刘明自身脱不开关系——

毕竟他是重活一世的人,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还考过大学,自然懂得更多,也更能耐得住性子沉下心来学习。

李义山似是看穿了刘韪的心思,明白他的顾虑,便解释道“老夫这三关,考的是童子之‘根器’,不在学识多寡。

若是能做到见微知著,纵使答非所问,也无妨。

而且老夫的问题,也会简单些。”

李义山的意思很直白:无非是考几个简单的问题,再问问志向,想看看这孩子的启蒙基础扎不扎实。

若是真问个中等难度的,哪家九岁孩童能答上来?

反正他没见过。

刘明若是知道李义山这番心思,定会让他明白:“你今天就见到了。

不说回答得多精准,至少能答出个大概意思。”

李义山这番话,让刘韪略感宽慰,却又添了几分期待。

他不由望向爱子,只见刘明神色从容,目光清澈,竟无半

最新小说: 开局落草土匪窝 穿越古代,经商失败的我只好造反 截胡太子,我称帝 我将自己上交国家 三国:以大汉之名,镇全球 十年藏拙,真把我当傀儡昏君啊? 穿到荒年一拖三,飒爽农妇血赚了 逆世谋妃 寒门国师,开局被小媳妇捡回家 特工传奇之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