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林双星说,宁博一无论大考小考,综合分从没下过250。他没说的是,宁博一五年来的高考总分,从没上过400。智慧得知这情况,也只在自己肚子里消化了,没敢告诉韦欢欢。
连她都觉得,这种分数还贪恋于北师大,简直是对人家学校的侮辱。
但是在政史科目上的表现,宁博一辅导林双星绰绰有余。他对唐宋元明清朝那些事儿张口就开,跟出租车司机大谈时政全程不含糊。唯一地理略显短板,这和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路痴属**相辉映。
来林双星家上好几天课,有一回还迷路了,原因是出租车司机跟他聊得太火热,开过了几百米。调头不方便,宁博一只好下车跟着步行导航往回走,走了半个多小时,结果还是约了个车开回到小区大门口的。
事后连他自己也说不清,这半小时究竟走去了哪个次元。
韦欢欢为此嘲笑他一周之久。
一周后,智慧收拾书房时,看到黑板上有张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特点的思维导图。应该是宁老师讲课时信手画的,特别简单的发展框架,寥寥几个字,知识点总结全面、逻辑异常清晰。这不是某一节课的知识点,是整个高中的中国古代史课程里,所有涉及到经济结构考点的大串联。
一眼看去,就好像有几十页的课本在脑袋里唰唰翻过。
韦欢欢来了也是一愣,“有点意思哦,这个东西。”
这个东西,指的是思维导图,还是画这张图的宁博一?模棱两可。
历史是典型“似易实难”的学科,老师讲课是按照时间轴进行的,考点细碎庞杂,要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化繁为简,形成思维导图。
这个萃取要点的过程中,相当于把一个已经拼好的积木模型打散再复原。如果只有几块积木,那分别记住他们的位置就可以,但当积木块数达到一个量级的话,考验的就不是记忆力,而是对模型整体的理解,加之对每块积木的熟悉应用,方可完成。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这是大学生在期末复习时的必备技能,一个高中生能具备这种知识整理逻辑……智慧和韦欢欢四目相对,表情都显得有些不可思议。
“学校老师做完他照着画的应该是。”韦欢欢最后断定。
智慧含糊地表示赞同,又看了看黑板上的字,潦草随意,竟还有一定的书法功底。
令韦欢欢惊讶的远不止这些,而是——“他们俩居然真的在上课!!”
林双星发现韦欢欢对宁博一的称呼从“大骗子”变成了“大忽悠”,个中的差别他体会不出来。这时大忽悠的试讲就算结束了,已成功转正为一名文综家教。
至此,林双星的高考辅导团队集结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