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国君在两派之间犹豫不决。
他既渴望楚国的财富和土地,又担心楚国的报复以及战争对麟国造成的破坏。
就在麟国国君举棋不定时,楚国的使者抵达了麟国。
使者向麟国国君详细阐述了楚国与盟国的实力,以及加入联军的利害关系。
“国君,楚国与盟国如今实力雄厚,且上下一心。
联军虽看似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
贵国若加入联军,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
战后,强国定会独吞利益,贵国不仅得不到好处,还可能因楚国的反击而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相反,若贵国与楚国交好,楚国愿在战后与贵国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帮助贵国展经济,提升国力。”
使者言辞恳切地说道。
麟国国君听后,陷入了沉思。
楚国使者的话让他心中的天平开始向主和派倾斜。
而此时,敌军的使者也得知了楚国使者前来麟国的消息,急忙进宫面见麟国国君。
“国君,楚国使者的话不可信!
楚国如今自身难保,哪有能力帮助贵国展。
加入联军,我们一同攻下楚国,楚国的一切都将任我们处置。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就再也没有了!”
敌军使者极力劝说麟国国君加入联军。
麟国国君在两位使者的游说下,内心十分纠结。
他深知这一决策将关乎麟国的未来命运,必须谨慎对待。
与此同时,楚国与盟国之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化。
两国的军事将领们再次聚,共同商讨应对敌军可能起的新一轮进攻的作战计划。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报,敌军若再次进攻,可能会改变战术,采取声东击西之策。
我们必须做好全方位的防御准备。”
楚国将领指着地图说道。
盟国将领点头表示认同:“不错,我们可在边境设置多处疑兵,迷惑敌军。
同时,在关键地段埋伏重兵,等待敌军上钩。”
经过一番深入讨论,两国将领制定了一套详细的作战计划。
计划中不仅包括防御策略,还规划了在敌军进攻受挫时,如何展开反击,一举击溃敌军。
楚国和盟国的军队也按照新的作战计划,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
士兵们日夜苦练,熟悉新的战术和配合方式,以提升在战场上的协同作战能力。
在楚国国内,选拔优秀青年入伍的工作有序进行。
各地的青年们听闻国家征召,纷纷踊跃报名。
他们怀着保卫国家的热情,希望能为楚国的安危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要参军,保卫楚国,让那些侵略者有来无回!”
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坚定地说道。
负责征兵的官员对报名的青年们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挑选出身体素质和战斗意志都极为出色的青年,编入军队。
这些新兵在经过短暂的集训后,将被派往前线,充实楚国的军事力量。
武器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工匠们在原有的武器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
一种新型的弩箭被研制出来,其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
投石车也经过改良,能够更准确地打击目标。
“这些新武器将在战场上挥巨大作用,为我们的将士们增添胜算。”
负责武器研的官员兴奋地向楚尘汇报。
楚尘欣慰地说道:“继续加大研力度,争取研制出更多先进的武器。
同时,要尽快将这些新武器装备到军队中,让将士们熟悉使用方法。”
楚国在积极应对危机的同时,时刻关注着麟国以及其他被敌军游说国家的动态。
在麟国,楚国使者与敌军使者的激烈游说仍在继续,麟国国君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楚国使者的言辞诚恳,详细阐述了楚国与盟国的实力以及加入联军的诸多弊端,而敌军使者则以丰厚的战后利益为诱饵,不断强调进攻楚国的“大好时机”
。
随着时间的推移,麟国国内的舆论也开始生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分析局势,认识到楚国使者所言非虚,开始在民间传播与楚国交好的观点。
这些声音逐渐影响了更多的人,使得主和派在国内的支持率有所上升。
一位麟国的老学者在城中的书院讲学,他向学生们以及前来听讲的民众说道:“楚国与盟国联盟稳固,且楚国向来以仁义治国。
若我们加入联军进攻楚国,实乃不义之举。
况且,战争胜负难料,一旦联军战败,麟国必将遭受楚国的怒火。
我们应当与楚国修好,共同维护地区和平。”
这番言论在麟国百姓中引起了广泛共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主和派的观点。
麟国国君在得知民间舆论的变化后,心中的天平进一步向主和派倾斜。
然而,主战派并不甘心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