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卿平身。”
清冷而威仪的声音,自丹陛之上传来,如同冰泉滴落玉盘。
虽然不高亢,却清晰地压下了,大殿内最后一丝不安的骚动。
百官依言起身,垂首而立,偌大的太极殿内,静得能听到彼此,紧张的呼吸声,和殿外远处隐约传来的风声。
女帝赵琪玉,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沉静地扫过下方。
那身素净的月白常服,与身后奢华的金銮宝座,形成了奇特的对比。
却更衬得她,此刻的冷静与超然。
她略一沉吟,并未急于开口,而是用指尖,轻轻敲击了一下御案。
那细微的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让所有人的心,都随之提了一下。
随即,赵琪玉开始发布命令。
“张阁老,李尚书。”
她的目光,落在两位须发皆白,但眼神尚算清明的老臣身上。
“二位乃朝中元老,德高望重,即刻由你二人牵头,会同六部主官,稳定朝局,安抚百官。”
“然后告知众人,逆首已诛,祸乱已平,令其各安其位,各司其职。”
“非常时期,若有借机生事,散布谣言,或消极怠工者。”
“不必姑息,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她语速平稳,条理分明,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展现出与她的年龄,和经历不符,又惊人的政治才能,与冷静头脑。
这时,张阁老与李尚书立刻出列,躬身领旨:“老臣遵旨!”
声音虽略带苍老,却异常坚定。
新帝的第一道命令,就赋予他们,如此重任和权柄。
这既是信任,也是考验。
随后,赵琪玉的目光,转向武官队列,最前列的一位身材魁梧,面色沉毅的将领。
“王将军。”
“末将在!”王将军跨步出列,甲胄铿锵作响。
“着你即刻全面接管,京城九门防务,及城内巡防营。”
“肃清三皇子余党,务必彻底,不留后患。”
“然,须得有真凭实据,不得凭私怨滥抓滥杀,更不得骚扰寻常百姓,京城稳定,为第一要务。”
“此事,你可能做到?”
王将军抱拳,声如洪钟:“末将遵旨!”
“必恪尽职守,稳定京城,不负陛下重托!”
“很好。”女帝微微颔首。
她的视线,又移向御史行列:“刘御史。”
“臣在!”一位面容清瘦,眼神锐利的官员,便应声出列。
“着你联合宗人府,大理寺,即刻着手,全面清查逆党罪证。”
“一应往来书信,人员勾连,财货输送,务必查清查实,汇编成册。”
“所得罪证,择其要者,公告天下,使万民知晓逆贼之恶!”
“待局势稍定,再依律明正典刑,以昭公道!”
“臣,领旨!”刘御史声音中,带着一丝压抑的激动。
这对于以纠察风纪,为己任的御史而言,无疑是极大的权责。
女帝的一连串命令发布,条理清晰,直指要害。
将稳定朝局,控制京城,清算罪责这几件,最紧迫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原本还有些心存疑虑,观望风向的官员。
见这位新登基的女帝,如此沉着干练,思虑周详,手段更是果决老辣。
心中不由暗自凛然,折服了几分,至少表面上,再无半分轻视。
这时,女帝的声音,似乎不易察觉地低沉了一丝。
她侧首对侍立一旁的宫廷总管,吩咐道:“即刻传太医……仔细查验父皇真实死因,任何蛛丝马迹,不得遗漏!”
说到最后一句,她的声音,极轻微地颤抖了一下。
指尖也无意识地收紧,捏住了衣袍的袖口。
但几乎是在瞬间,她便控制住了,这细微的失态,迅速恢复了,冷静威严的语调。
最后,她补充道:“中书省即刻拟旨,发布安民告示,言明逆党已诛,新君已立,朝廷一切如常,令百姓各安生业,毋需恐慌。”
一道道指令,如同精准投入湖面的石子,迅速将混乱的局势涟漪,纳入有序的掌控轨道。
处理完最紧急的政务,女帝的目光,终于转向一直静立丹陛之侧,如同定海神针般的沈逸昭。
那目光深处,掠过一丝极难被察觉的柔和,与难以言喻的依赖。
“沈爱卿。”
“臣在。”沈逸昭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姿态从容。
“卿救驾有功,于危难之际肃清叛逆,匡扶社稷,居功至伟。”
女帝的声音,清晰而郑重,“特赐卿暂领,京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