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城 “曙光一号” 星舰工厂的舰体组装车间内,晨曦从高达 50 米的玻璃天窗倾泻而下,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3 台千吨级起重机的钢铁吊臂如蛰伏的巨蟒般伸向穹顶,吊索上悬挂的合金构件泛着冷冽的银灰色光泽,与车间两侧整齐排列的预制星舰框架形成呼应。地面上的导轨还残留着昨夜施工的机油痕迹,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焊接的焦糊味与星核矿石的淡淡腥气,混合成工业建设特有的气息。苏睿站在车间中央的全息投影平台上,白大褂的下摆被通风系统吹出的气流轻轻扬起,口袋里别着的蓝色晶体样本在晨光下折射出细碎的蓝光,她指尖在虚拟控制面板上快速滑动,屏幕上的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龙首和李龙成将军分立两侧,目光紧盯着平台中央的虚空,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
“经过一个月的设计优化和 200 多次参数调试,跨时代星舰的三维模拟图终于完成了。” 苏睿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指尖在面板上重重按下红色确认键,“龙首,李将军,请看 —— 这就是我们倾注了所有心血的‘曙光号’星舰!”
随着她的话音落下,平台四周的 12 个全息发射器同时启动,淡蓝色的光束如喷泉般喷涌而出,在空气中交织汇聚,逐渐凝聚成一艘星舰的立体模型。舰长 150 米的流线型舰体通体覆盖着哑光银合金,舰首呈尖锐的梭形,表面刻着细密的导流纹路,能最大限度降低空气与空间阻力;舰体两侧对称分布着 6 个脉冲炮发射口,金属盖板闭合时与舰体融为一体,打开时露出淡蓝色的能量核心,像蛰伏的猛兽亮出獠牙;舰尾的三维涡轮推进器采用嵌套式三环结构,外层环形装置镶嵌着 36 块菱形蓝色晶体,缓慢旋转间散发着幽幽的光芒,仿佛蕴藏着撕裂空间的力量;最引人注目的是舰体中部的环形能量护盾发生器,启动模拟时,一层淡蓝色的半透明屏障瞬间展开,将整艘星舰包裹其中,屏障表面流动的能量纹路如星河般璀璨。
“这…… 这简直是工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李龙成将军忍不住上前一步,粗糙的手指想要触摸模型,却径直穿过了虚幻的光束,他收回手,眼中满是震撼,“蓝星时期我见过最先进的‘空天母舰’模型,体积比这大两倍,却全是笨重的机械结构!你看这个推进器,蓝星的化学燃料发动机比这大十倍不止,推力却只有它的五分之一,还得携带海量燃料,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航行!”
龙首的目光落在星舰模型的驾驶舱区域,那里的全息操控台清晰可见 —— 没有传统飞船密密麻麻的实体按钮,只有悬浮的虚拟触控界面,界面上的数据流与 “天枢” 超级计算机实时同步。“这个操控系统,完全颠覆了蓝星的航天认知吧?” 他伸手虚划,模拟操控的动作,“蓝星的飞船驾驶员还在依赖机械操纵杆和仪表盘,稍有失误就可能机毁人亡,而‘曙光号’这是实现了全虚拟操控?”
“不仅是全虚拟操控,我们还融入了生物识别和量子 AI 辅助系统。” 苏睿调出操控系统的细节演示,画面中出现一名驾驶员佩戴神经连接头盔的模拟场景,头盔上的传感器与操控台形成闭环,“驾驶员通过神经连接与星舰 AI‘启明’联动,反应速度比传统操控快 10 倍,甚至能预判操作指令。而且‘启明’能实时分析战场环境、计算航行路线、优化能量分配,提供最优战术建议。这种技术在蓝星时期,只存在于《星际穿越》这类科幻电影里,没有任何国家真正实现过。”
她手指轻点模型侧面的 “生态循环舱” 标识,星舰模型立刻从中间剖开,露出内部的精密结构 —— 一个 20 平方米的微型温室里,曙光大陆特有的 “光合蕨类” 长势茂盛,叶片在虚拟阳光的照射下释放着细密的氧气气泡;温室旁的废水处理装置分为三级,通过微生物分解、晶体能量净化和活性炭过滤,能将生活废水转化为可直接饮用的纯净水,水质检测数据显示纯度远超蓝星的矿泉水标准;角落还有一个半立方米的养殖舱,里面饲养着适应封闭环境的 “蛋白虫”,这些虫子以有机废料为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经过加工后可制成营养膏,作为船员的应急食物。
“蓝星的载人飞船,最多只能携带半个月的生活物资,每次任务都得提前规划好补给点。” 苏睿的语气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而‘曙光号’的生态循环系统能实现 90% 的物资自给自足,船员在舰上连续生活半年,都不需要外部补给。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真正深入曙光大陆的未知区域,甚至未来进行星际探索,不用再被补给问题束缚手脚。”
李龙成将军突然俯身,指着星舰模型底部的能量核心区域 —— 那里的蓝色晶体呈球形排列,正在缓慢旋转,释放着稳定的能量波动,核心周围的能量导管如血管般延伸至舰体各处。“这个能量核心的转化率,肯定突破了蓝星的物理极限吧?” 他记得之前汇报中提到蓝星核反应堆的瓶颈,“蓝星的核反应堆能量转化率最高只有 35%,大部分能量都以热能形式浪费了,而‘曙光号’这……”
“达到了 82%!” 苏睿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