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等我回来检查成果。”
下属们都愣在原地,满脸诡异的看着郭守敬快步走出了重阳宫。
这位太史公,今儿居然要提前回家?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郭守敬没管身后下属们的小声嘀咕,脚步越走越快。
出了重阳宫的山门,路边有些汉人农户认出了他,纷纷打起了招呼:
“郭太史这是去哪儿呢?”
“您又要去哪里治水了么?”
郭守敬虽然笑着点头回应,心里却在看到这些汉人百姓的时候,变得沉重起来。
元朝对汉人的政策与待遇,是一个复杂且分阶段、分群体的议题,无法简单用“好”或“坏”概括。
其核心特征是“以蒙古贵族为核心,结合族群等级与实用需求”的统治逻辑,既存在基于民族差异的歧视性政策,也因治理需要对汉人,尤其是北方汉人与汉人精英采取包容、利用的策略。
因此在汉朝,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汉人,生存差异极大。
元朝明确推行“四等人制”,既蒙古人>色目人>北汉人>南汉人。
北汉人地位高于南汉人,是因为1234年蒙古灭金后,北方汉人已归附元朝。
忽必烈即位后又以北方为统治根基,因此政策相对宽松。
北方汉人世侯得以保留,农税较低,士人可通过“荐举”进入仕途。
而南方,元朝在1279年才灭了南宋,加上南方汉人,如文天祥、陆秀夫等人抵抗异常激烈,因此元朝对南方的控制更严格。
科举中,南汉人录取率最低,法律限制更严,赋税也更重。
元末农民起义,顺理成章的也就在南方爆发了。
郭守敬是典型的北方汉人精英,因此才能成为例外,被忽必烈重用。
但对于绝大多数汉人来讲,元朝,是一个苦不堪言的朝代。
郭守敬的心,慢慢沉静了下来。
“我已经用自己的毕身所学,回报了陛下的知遇之恩……”
“以后,就让我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帮帮汉家同胞吧……”
这么想着,郭守敬已经来到了家门前。
郭守敬只是小家族出身,家中院子不算大。
此时,院门虽然关着,但院子里能听到织布机的“咔嗒”声,还有孙儿咿咿呀呀的学说话的声音。
郭守敬嘴角微微抬起,随后伸手推开了门。
布机声停了,妻子抬头看见他的身影时,顿时愣了愣:“老爷,您先前不是说要出去几个月吗,怎么突然回来了?”
“事情先放放,我想回来看看你们。”说着,郭守敬已经走进了屋子,一把把孙儿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