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格拉夫·冯·雷希贝格伯爵,这位伯爵是梅特涅亲王临终前力荐的人选。
历史上弗朗茨知道自己玩砸了,布尔伯爵和几位将军背了战败的大锅,然后他跑去问梅特涅他死后谁可担大任,梅特涅亲王就推荐了这位雷希贝格伯爵。
雷希贝格伯爵走的是亲近普鲁士王国的路子,普丹战争奥地利也掺和进去,也是雷希贝格伯爵的极力主张,他想要与普鲁士王国借此机会加大合作,指望普鲁士在未来威尼斯受到攻击时伸出援手。
结果,俾斯麦是什么人,那肯定是热脸贴冷屁股,白白给俾斯麦做了嫁衣,没收到任何保证,后面就下台了。
不过,作为一名梅特涅派系的优秀外交官,之前在法兰克福会议上为我们奥地利帝国据理力争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这次给他一个具体的目标,应该能办好这件事。
“对了,”弗朗茨放下手中的念珠,“对了,还有一件事。我们不能忘了我们的大主教劳舍尔阁下。让他也跟着参加吧。”
弗朗茨脸色变冷,淡蓝色的眼睛射出微光,“告诉劳舍尔主教,让他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位奥地利人。”
“嗯,明白了,陛下。”布尔伯爵恭敬地点了点头,“另外,陛下,我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向您汇报。您果然是神机妙算,用了您的高明计策之后,南德四邦国已经同意加入我们奥地利帝国了。”
弗朗茨听着这个,终于又再次恢复了笑容。
南德四邦,包括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巴登大公国和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九百万,都是天主教为主的国家。
加上这些德意志人,也许还有萨克森王国,奥地利帝国的主体民族数量勉勉强强可以达到一半,这就足够了。推行后面的计划,至少可以保证帝国不会轻易崩溃。
...
弗朗茨之前其实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虽然获得所有大国认可的条约无疑是理想状态,但事实上,即便缺少某个国家——比如说英国——的认可,条约依然可以生效。
当然,他也明白与英国人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事后拉拉关系,给点好处。
例如,历史上撒丁王国获得伦巴第王国之后,支持加里波第远征其他意大利邦国,很快两西西里王国、教皇国的部分国土都被并入了撒丁王国,完成了意大利的初步统一。
普奥战争,普鲁士通过七周战争战胜了奥地利,吞并了绝大部分德意志邦国,并且把奥地利帝国踢出了德意志邦联。
这些惊天动地的变革竟然都没有遭到其他大国的干涉。
一方面,这些事件发生得实在太快了。即便有了铁路和电报这些现代化工具,等到英国等其他国家想要联合搞事情的时候,条约都签好了。
另一方面,每个国家复杂的内部外交、错综复杂的内政形势和战略考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派系、利益集团,他们的诉求都不一样,如果能够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巧妙地周旋几个星期,就能够完成许多看似不可能的壮举。
现在看来,只要奥地利帝国不全部合并整个德意志邦联,交出一些利益,利用英、法、俄之间的矛盾,成功概率还是很大的。
想通这些之后,弗朗茨立即调整策略,加快了与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巴登大公国以及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这四个主要南德意志邦国的合并谈判。
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率先表态,干脆利落地同意统一,甚至主动提出不再保留军队,刚好可以节约一笔资金。
巴伐利亚王国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二世本来是想要联合符腾堡王国、巴登大公国一块反对奥地利帝国的吞并行为,但是巴登大公国和符腾堡王国很干脆的就同意了合并。
弗朗茨已经同意每个月给这两个王国十万弗洛林的基础建设支持资金。
另外,巴登大公弗里德里希一世和符腾堡国王威廉一世肯定不是因为每年一万英镑的补助而同意签署合并文件的,相信他们是为了德意志光明的未来而做出的重要决定!
巴伐利亚王国这个段位很尴尬。
上面是老大奥地利帝国、老二普鲁士王国,两方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远胜巴伐利亚王国,更不用说他们在德意志邦联中拥有的强大号召力,几乎没有邦国会理会巴伐利亚王国的主张。
平的小邦国。
巴伐利亚王国处在这样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位置,他们曾幻想像布伦瑞克公国这样的小国能够唯命是从,以此来实现自己成为盟主的野心,进而对抗奥地利和普鲁士。
然而,现实总是无情地打破幻想,无论巴伐利亚如何努力,始终没什么人响应,又扩张不了,就很尴尬,最后只有一个被合并的命运。
花了一点时间,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最终,巴伐利亚王国的谈判代表奥托·冯·布雷-斯坦博格伯爵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