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长安报》及我们这几年暗中铺设的所有渠道,不惜成本,大肆刊发,传抄!
要让这份宣言,贴满长安的城墙,传遍州府的酒肆,送入每一个关心此事的人手中!”
他嘴角露出一丝意味深长、带着冷冽锋芒的笑意:“我们要把这件事,主动闹得沸沸扬扬,天下皆知!要把我们这四十余名学子,塑造成天下寒门希望所系的象征!
要让全大唐无数双眼睛,都紧紧盯着这批赴京赶考的寒门先行者!他们若一路平安,顺利参考,那是陛下圣明烛照,科举制度公正无私;
他们若是在路上,在长安,出了任何一点‘意外’……哼,我倒要看看,这‘迫害贤才’、‘阻塞圣听’、‘对抗国策’的弥天罪名,某些自诩清高的门阀,背不背得起!
到时候,恐怕都不用我们亲自出手反击,天下有识之士的唾沫星子和陛下随之而来的雷霆震怒,就足以让他们焦头烂额,吃不了兜着走!”
魏叔玉听得心潮澎湃,仿佛眼前已然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他深深一揖,语气充满了敬佩与激动:
“杜公深谋远虑,算无遗策,学生拜服!我这就去连夜起草宣言,绝不负杜公所托!”
很快,金谷学堂的操场上,除了朗朗书声,又多了些操练的身影和兵器偶尔碰撞的金石交鸣之声。
学子们在诵读经史之余,也平添了几分过去书生身上罕见的英武与警惕之气。
而与此同时,一份文采斐然、情真意切、充满了不屈斗志与家国情怀的《寒门士子赴京应试宣言》,也通过《长安报》及其庞大的分销网络,如同插上了翅膀,飞速传遍了大唐的州府县乡。
将“科举”和这第一批勇敢的寒门先行者的命运,赤裸裸地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接受着亿万民众的审视、期盼与无形的守护。
风,已然从杜家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强劲刮起,带着泥土的质朴芬芳和寒门学子灼热的渴望,坚定不移地吹向那座象征着权力与机遇的长安城。
而潜藏在历史阴影深处的顽固礁石与漩涡,也已然蓄满了力量,准备在这条新开辟的航道上,掀起阻碍前进的险恶风浪。
一场关乎个人命运、阶层前途与帝国未来的宏大征途,伴随着希望与危机,就此拉开了它沉重而壮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