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耿,在万历年间到天启、崇祯,对于大明阻击后金之人起到了不少的牵制效果。
如今大明崇祯一朝政通人和。
朝堂之上,朱元璋独掌乾坤,君臣一体,皇太极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一旦入关,大明君臣自不会看错,更不会忽视这一股重要力量。
“朝鲜之处,我大明必保,既可彰显我大明圣威,同样也能对这大金皇太极、努尔哈赤的这些女真人予以重击。”
俯瞰着面前的皮岛、朝鲜半岛四处的堪舆图,兵部尚书张凤翼目光凝重,条理清晰地说出他的推断,以及兵部这边众人所商讨出的战略,“皮岛之处,我大明必将重新夺回,唯有如此,才能逐渐进军朝鲜,援助他们。”
“尚书大人所言极是。”
杨嗣昌同样缓缓开口,一边诉说,一手指向了那义州之处,“义州乃是大明、后金以及朝鲜三方接壤之处,若想要阻断后金与明朝之间的互通有无,除了海上皮岛之外,便只有这陆路的义州可以实现了,乃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
兵部的尚书、侍郎二人意见达成一致。
朱元璋读过明史,所以也自是知晓皇太极的野心,更明白这义州之战的重要性。
“朝鲜之处,的确该救上一救。”
朱元璋颔首点头,面露认可之意:“兵部着手派兵前去,中原之处贼寇既已逐渐平息,着令洪承畴还有那秦良玉,我大明四处精锐,全都齐齐前往。”
“除了留守各个地方的驻守兵力,防范后继之人的小股流窜以及其他叛贼一党,其余之人,京营新军、陕西边军一部分、关宁铁骑还有军火器营,大队人马齐齐入驻朝鲜境内。”
没人比朱元璋更了解。
如今在这崇祯九年时节,那如今的大清已然称帝登基的皇太极,会对朝鲜如何重视,所以他们大明也该展露出强硬的态度,接下来朝鲜的局势如何,在某种程度上,能很大程度决定大明和大清之间的国运之战究竟是在上风还是下风。
“微臣遵旨。”
兵部尚书张凤翼、侍郎杨嗣昌二人心头一紧,全然未曾想到太祖朱元璋他老人家竟对朝鲜重视到了这般地步,个个赶忙答道。
离了这武英殿,再离了紫禁城,回到了兵部衙门,两人也就着手开始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和户部还有其他的礼部那边开始配合,各个衙门之间互通有无,政令相传。
局势很快一变。
这原本刚刚平静下去的京城之处,又开始带了几分穷兵黩武之意。
不过好在,户部大量的银钱开始入库,查抄的那些豪族世家还有徽商、晋商之力,足以支撑接下来大明国战的一部分运转,再加上中原之处流寇的解决,更是让那些有心人全都持观望态度。
不少人更是将宝押在了大明朝的身上。
使得这京城之处的一切行动显得风平浪静,通畅无阻。
“此事,要不要同阁老他们商讨一二?”
兵部衙门之内,张凤翼的对面,杨嗣昌目光闪烁,沉声问道。
张凤翼听后眉头微挑,脸上却露出一分莫名的笑意:“此事由太祖下令,太祖之令,臣子定当遵从,同阁老们又有什么关系?”
张凤翼幽幽反问,杨嗣昌不由低下头来。
虽然说。
他们二人还是这等心思。
可哪怕是今时今日,也都渐渐开始以太祖皇帝朱元璋为主心骨,臣子听君王之令本就是应有之义,又何须再同传旁人?
这对于他们二人而言,可并非好事。
“多谢尚书大人的教诲。”
杨嗣昌心中清明。
张凤翼满意地看了他一眼,于是又再度提点道:“当下之时,党争之事再无存在之理,待到来日,归天陛下重掌大权,或许党争之事才有可能,而如今我大明国势蒸蒸日上,在太祖乾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之下,横扫弊政,颇有中兴盛世之象。”
“可那大清实力同样不弱,大清国运延绵,先出努尔哈赤,再出皇太极这两代雄主。
说句不中听的,若非此番太祖皇爷死而还阳,怕是我大明才是真的危急存亡,可即便如此,这大清依旧是我大明劲敌。”
此刻这兵部尚书张凤翼遥望远方,其兵部尚书的格局胸襟远超以往。
龙无头则乱。
如今大明已有了雄姿英发的带领之人,自是使得其麾下的臣子一个个眼光放远,皆都要成为这盛世名臣之一,名垂青史,福泽延绵。
家族代代相传,荣耀四方。
“是,尚书大人。”
侍郎杨嗣昌微微拱手躬身行礼,面露郑重之态。
京城之内各处衙门配合协调,已然是有与国同休、大战之态。
也在这样的时局之下,宫里面难得地传来了几份赦免的旨意,由兵部通传,交由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