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收拾这中原之处的一众叛乱之人,绝对是能轻而易举的。
甚至在他朱由检开始行进之时,洪承畴手底下的不少精锐也通通赶来。
他们出了什么事也绝不能让陛下出了事,否则太祖皇帝朱元璋可是能给他们秋后算账的。
中原之处大军调动,各处总兵无不听令。
有了足够的饷银,还有了朝中臣子的告诫,这些盘根错节的各处重镇总兵们,一个个再不敢阳奉阴违,即便还有这破天的胆子,面上也绝对是要说得过去,否则如今大明朝国运延绵,或许腾不出手来收拾他们所有人,但绝对能做到杀鸡儆猴。
京城,紫禁城之内。
武英殿处烛火通明,此刻虽还未入夜,但窗外落日的几分阴影,淡淡的黑影侵袭到了此处大殿之内。
看着面前的大明全景图,朱元璋不由面露沉思,一旁的太子朱慈烺探出个憨态的小脑袋,睁着好奇的目光,也不停地朝前打量而去。
朱元璋放眼在那关宁防线、辽东边关之处:“既然那东江总兵毛文龙已死,如今中原之处也勉强能够安稳,也是时候该派人去这东江之处,将此处的后金之人给驱逐,然后在此地再建立一座大本营,以此来继续牵制后金的发展。”
人选的话,崇祯一朝的明末良将可不在少数。
眨眼间的功夫,朱元璋心里便有一个合适的对象,正是那孙传庭。
此人或许能做到大都督,甚至能够代替洪承畴统帅这中原之处的数方大军,想必也能够坚守得住这份重担。
朱元璋微微点头,中原之处安定后,这后金鞑子之患虽是远忧,但并非近虑,也可以再想想如何做其他的事宜了。
朱元璋边沉思,手中的无名指边下意识敲击着眼前的朱红案桌,发出咚咚咚的响声。
朱慈烺看了一会儿,如今不过是稚童年纪的他,可想不到那么多,只是乖乖地在旁随时听候着朱元璋这位太祖皇爷爷的教诲而已。
此时朱元璋稳坐在身后的软榻上。
他面目沉思,表情连连变换的同时,眸中金光不坠,只因此刻朱元璋却是有意将这崇祯一朝给大力经营。
洪武一朝距离后世太远,社会情况也太过复杂,哪怕他之前也在朱辰这子孙的建议之下,立了不少的国策,做了不少的新政。
但终究还是鞭长莫及。
而如今的大明,可是距离朱辰所处的后世最为相近的,那么朱元璋不可避免地涌出一股念头来:是否可以让咱的大明成为后世那般的光景?
朱元璋去过后世,所以自然能领悟得了后世的情况。
身为一个帝王天子,那后世的现代科技,高铁火车,几千米高空之上的飞机,虽然看上去极为遥远,但若是以这崇祯一朝的国力发展,就算是走不到朱辰那现代科技的顶端,但也能够不断与之拉近的才是。
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
朱元璋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
想了一想,朱元璋决定尝试一番。
在他的洪武一朝,或许涉及到这方面的人才不多。
哪怕从头开始培养,终究耗费的年限太长。
除非朱辰那家伙或者他朱元璋将后世的教材一一搬来,持之以恒搞上十年、数十年,或许才能培养出一番现代科技的土壤,然后孕育出美妙的花儿。
不过在如今的崇祯一朝,王朝的变迁、时间的伟力之下,哪怕不用他朱元璋从后世现代世界搬来,这方世界这个时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隐隐约约也是孕育出了这样的土壤,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时机。
“王承恩。”
朱元璋忽的睁开双目,唤了一声,顿时武英殿外一直在殿外候着的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飞速走进,“太祖皇帝。”
“奴婢在。”
王承恩连忙答道。
朱元璋将他的用意说出。
王承恩心领神会。
王承恩可不是什么不识字的太监,能待在朱由检的身边那般久,也是颇有文化,对于这东西方之间的学术也算是有过一定的了解和造诣,更别提此前在这崇祯一朝内阁里面,亦有一位大学士也是这一方面的佼佼者。
次日,清晨时分。
王承恩再来到武英大殿,朱元璋刚刚下了朝会。
王承恩将他收集过来的情况悉数告知,同样整理好了奏章,摆放在了武英殿的案桌之前。
打开奏章,朱元璋匆匆一扫。
上面赫然写着眼下崇祯一朝在这近代科学方面之内的顶尖人才。
正是东方传统与西方科学交汇的关键时期,尽管这个时期时局动荡,但照样有一批人通过翻译西学、总结本土技术,展现出了这一行业方面的潜力。
而在其中领头的一人正是徐光启。
此人在崇祯六年刚逝世不久,此前在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