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朱标急匆匆的走了进来,见到李信他们也在,他微微一怔,随即说道:“父皇,宫门之外有人聚集!”
有人聚集?上一次有人聚集在宫门外,被蒋瓛一阵暴打,事后,蒋瓛被降职,一直到郭桓案爆发,蒋瓛才借着查案的功劳,官复原职,还没过两年,竟又有人聚集宫门外?
朱元璋微微蹙眉,道:“何人胆敢聚集于宫门外?是金陵城中的百姓?又或者是朝廷官员?”说到“朝廷官员”的时候,他的眼里射出寒光,已经动了杀心。
朱标摇了摇头,道:“父皇,宫门外聚集了上千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百姓,他们集体叩拜在宫门前,向父皇请罪,儿臣还将百姓所写的万民书带来,请父皇过目!”说着,朱标从衣袖中取出一封信。
百姓所写的万民书,内容并不复杂,其中夹杂了很多白话。
他们私下参与海贸走私,进入船队之中为那些富商干活,只是为了赚取银两养家糊口。
他们深知海贸走私违背大明律法,市舶司重开后,海贸走私更是错上加错,然他们有不得已的苦衷。
沿海的耕地面积远不如中原的平原,虽有朝廷施行“摊丁入亩”,但沿海依旧有大量的百姓根本无法靠着种地来谋生,于是,出海捕鱼就成了其谋生手段。
可问题是,近年来倭寇之患越发严重,李文忠没有去沿海整备军队,抗击倭寇之前,沿海武备废弛、兵力不足,连陆地上的村镇,都经常受到倭寇袭扰,更别提出海的渔民有多危险了。
出海捕鱼,在用性命来赚取一口吃食,很多百姓都死在了倭寇的手上。
活不下去!当真活不下去!
百姓走投无路,恰逢此时,沿海的富商将目光放在他们身上,聘请他们作为走私的长工。
因是走私,利润丰厚,虽富商们多吝啬,但分出来的“汤汤水水”,足够百姓养家糊口。
又因为走私的富商们大多会雇佣护卫,免于倭寇袭扰,百姓们的安全也有保障。
如今东窗事发,百姓们失去了糊口的营生,又因燕王清查大案法不容情,百姓们想到日后要被处置,不如亲自来金陵,向朱元璋磕头请罪,请朱元璋赐死。
朱元璋将书信递给郭允道与李信,声音低沉,道:“都看看,咱大明百姓过得日子。”
朱元璋恨沿海走私么?他肯定是痛恨的,但来到金陵的这些百姓,朱元璋却恨不起来,这些百姓就如同当初的他那般。
李信猜得没错,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绝不容情,但对普通百姓,怀着深切的理解、同情。
人,最重要的是活着,吃饭吃不饱要饿死,严刑峻法是管不住的。
郭允道与李信、宋讷看了之后,李信沉吟片刻,道:“陛下,民意汹涌,能令上千百姓云集金陵,这可不是小事,还请陛下谨慎处置。”
宋讷微微颔首,道:“陛下,臣建议召集文武百官,商议此事,三省百姓云集,说明当地的确出了些乱子。”
百姓活不下去,若处理不好下一步就是民乱,当初暴元可不就是这么没的吗?
当夜,奉天殿。
文武百官凑在一起,窃窃私语,三省百姓入京的事情,已经在京城闹得沸沸扬扬。
朱元璋的态度更是有趣,没有立刻驱散百姓,反倒是将文武官员召集到宫中。
“陛下驾到!”
云奇嘹亮的嗓音传来,一众官员立刻回到各自的位置,向朱元璋山呼行礼。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开门见山,道:“今日,有三省百姓入京,向咱请罪,咱已经让翰林院将百姓的万民书誊抄出来,诸位爱卿人手一份,都看一看,看完了说一说,此事该如何处置?”
百姓的万民书并不复杂,饱读诗书的诸位官员很快就浏览完毕。
刑部尚书开济第一个开口,道:“陛下,上千百姓抵达金陵,他们的路引是谁发放的?又是如何一路畅通无阻来到金陵的?,当地的主官官员,沿途的官员都有责任,还有,这些百姓协助民间走私,知情不报,臣认为不可轻饶!”
开济主张严惩,维护大明律法的威严。
户部尚书郭允道则摇了摇头,说道:“开尚书,那些百姓受生活所迫,才受雇佣,情有可原,陛下惩治贪官污吏,发布《大诰》天下皆知,难道律法的威严要用几个百姓的命来维护?”
开济与郭允道各执一词,朝臣们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应该予以宽恕,彰显大明天子的恩德,一派认为,案子查到现在,朱元璋也曾经表态要“一查到底”,如果放过他们,岂不是有损天子威严?
朝臣们你来我往,谁都说服不了谁,见众人吵得不可开交,李信当即使了一个眼色。
片刻后,通政司参议刘明站了出来,高声道:“陛下,臣认为一千百姓入京城是表,而内在的问题才是当下应当解决的。”
朱元璋看了刘明一眼,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