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取心,枕戈待旦,随时带兵出关,与鞑靼人周旋,乃至多番交战吗”
言外之意,你觉得皇帝希望我们打仗吗
覃昌果断地摇头:“应该是……不想吧!”
“这就是了。”
李孜省笃定地道,“无论是陛下本意不想,再或是陛下碍于朝中臣僚反对所致,总归现在的朝廷,只想快速稳定西北局势。
“一次小小的胜利,就足以震慑宵小,鼓舞我边军军心士气,再打下去,在那些文官眼中就是劳民伤财之举,且容易为鞑靼人所趁。”
覃昌迟疑地问道:“李尚书是想说,因此陛下才更属意讲和之事,同意让鞑靼人上贡甚至开边市谋求长久和平”
“应该是如此吧!”
李孜省一脸神秘地道:“因为陛下还要等……”
“等等什么”
覃昌直接问。
“等……呵呵……”
李孜省一脸高深莫测地笑道,“当然是等有利时机……等将来某个时间段,大明国运昌隆,甚至兵强马壮,再一举扫平草原,建立不世功业。”
“啊”
覃昌闻言大吃一惊。
好似在说,你跟我扯犊子呢
现在赢了不打,非要等将来
兵强马壮
国运昌隆
空口说白话谁不会啊
就你会吹牛
李孜省见覃昌满脸的怀疑,不以为忤,问道:“覃公公,您是否觉得,这一天有些太过遥远呢”
“不……咱家并无此意,大明必定国运昌隆,也一定会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西北将士齐心协力,扫平草原。”
覃昌赶紧说道。
李孜省道:“实不相瞒,这件事的关键,其实在张家。”
“嗯”
覃昌继续懵逼。
李孜省起身,走到桌子前,把桌上几本书稍作收拾,直接塞进包袱里,并没看出他有多重视的样子。
随后李孜省继续道:“陛下登基才半年时间,你看皇宫都能产出那么多布料,不但可以满足宫中上下数万人的需求,还能运来西北。你说再给个三年五载,大明军力能没有改善吗”
“这……”
覃昌脸色极为尴尬。
好像在质疑,就算张家能帮皇宫内院纺纱织布,但光靠织布……就能改善大明的军力
还妄言什么荡平草原
说二者风马牛不相及有点儿过,但你要非说这中间有很强的联系……也太过牵强附会了吧
李孜省提醒道:“张家精擅的不是只有织布这一项,覃公公,您别忘了望远镜,也别忘了盐税和盐政,更别忘了,张家到现在竟能拿出大批财货资助朝廷,甚至那位张国丈还能在民间筹募钱粮……这都非一般人能及。”
覃昌问道:“您具体想说什么”
李孜省回过头来,笑眯眯地道:“覃公公,我跟您透露一点秘辛,你切不可对外人说。也是因为我信任覃公公您才……”
“咳咳,请讲,请讲。放心,咱家定不与他人言。”
覃昌满脸期冀地说道。
“由陛下主导,张家已经在秘密研究新式火器,一旦有了新火器,大明军力必定能更上一层楼,对外用兵能更加得心应手。”
李孜省以神秘兮兮的口吻道。
覃昌不由尬在了椅子上。
那僵住的表情好似在说,李孜省你他娘的莫不是有病啊
李孜省不满地问:“莫非覃公公不信”
“呵呵。”
覃昌嘴角浮现出个无奈的笑容,反问道,“有了新火器,自然能……极大地改善我大明军力,但……这跟李尚书您回调内三关巡抚有何关系莫非是让您回去具体负责此事还是说……罢了,还是请李尚书您不吝赐教!”
李孜省笑道:“我李某人在西北属于不安定因素,无论是朝中文臣,还是西北将士,都觉得我李某人为了军功,为了窃夺权柄,一定会不择手段,主动挑起对鞑靼的战事,令西北永无宁日。”
“啊这……这……应该不会吧”嘴上虽然这么说,但覃昌内心其实已经认同了这个说法。
你李孜省的确是不安定分子。
如果你是正统文臣出身,就没有这么多非议加身了。
但……谁让你是个道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