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同人 > 寒门国舅 > 第640章 势在必行

第640章 势在必行(2 / 3)

樘听到这里,无奈点头:“经你这一说,我才知道,原来纳粮开中,竟有这么多弊端。其实他们一直跟我说,老祖宗的规矩不能更改,否则西北没了商囤,会严重影响大明边塞的稳定。”

张延龄听到这里,终于理解到,为什么叶淇变法到后世会饱受争议,甚至被认为是大明灭亡的根源。

其实叶淇不过是因为粮开中之法已彻底崩坏,不得不被动做出改变,结果却成了背黑锅之人。

张延龄解释道:“陛下,西北将士的军粮获取,其实主要来自于军屯,商屯在边屯中不过占少数,往往连两成都不到。

“如果单纯说靠商屯就能撑起大明边储,其损失或许比那两成商屯本身更大,因为大明牺牲的是所有盐税收成,而这往往是历朝历代朝廷财政收入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在张延龄看来。

大明所有盐税收入却只换取边疆将士两成军粮调度,最后还让老百姓吃不上盐,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损失得有多大

你不改革,导致的结果就是九边将士吃不上粮,怪朝廷。

盐商贩运官盐得不到好处,还是怪朝廷。

百姓吃不上便宜盐,也觉得是朝廷法度崩坏的结果……最后黑锅全都扣在朝廷头上了。

张延龄道:“盐引本质上就是一种财货票据,因为发放盐引是在边镇,而支取盐却在各处盐场,导致盐引发放跟盐场支取形不成呼应。

“说白了,就是发放盐引的人,根本就不管盐场能产多少盐,只管滥发盐引,导致盐商即便能兑换到盐引,也经常要守支数年而不得,如此能带来盐政的良性发展吗”

朱祐樘道:“那就是说,非得更改不可吗”

“是的。”

张延龄道,“姐夫,先前我在说开中法弊端时,还没说,其实最大的一个弊端来自于占窝。以后就算改了银开中,也就是折色法后,仍旧会有占窝的现象,但好歹盐引的发放能全面掌握在朝廷手上,盐税收入能直接装入国库,由朝廷来分配。”

朱祐樘问道:“那盐引到了支取的时候,如果盐场不能产出那么多盐的话,不还是得守支吗”

“是。”

张延龄道,“所以姐夫,我认为下一步就要提高盐场的盐巴产量,这样才能保证盐政良性发展。”

朱祐樘感慨道:“对于这一点,我也问过怀大伴,他说,大明灶户因为煮盐产量低下,且经常出现逃户,导致各盐场现在日子过得也紧巴巴的。朝廷就算想增加盐产量,也不太容易啊。”

张延龄笑道:“那就得改变生产盐的方式方法。姐夫,灶户现在产盐,基本上都是以柴薪煮盐,如果改成晒盐法的话,那不就能提高产量了吗”

“晒盐法”

朱祐樘皱眉。

显然他并不懂盐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张延龄道:“是的,传统的煮盐法,虽然行之有效,但问题是受材料限制,一次所煮的盐量太少,耗费大且非常辛苦。

“而以往想以日头晒盐,因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非常大,结果也很不理想。在我看来,只有全部盐场都采用新的晒盐法,才能提高产量。”

“这……行得通吗”

朱祐樘将信将疑。

张延龄微笑着点了点头。

作为一个知悉华夏历史的人,张延龄很清楚,晒盐这件事,古来有之。

但华夏盐场真正开始以晒盐为主要产盐模式,肇始于1522年的长芦盐场,一名福建人带来三段卤水阶梯晒盐的滩晒法,后来又经过几百年改良,一直到十九世纪,在增加风车引水,又在二十世纪中叶增加赶卤等手段后,晒盐才算是进入黄金时代。

而在嘉靖朝之前,大明任何一个盐场,任何一粒生产出来的盐,都是通过煮盐所得。

不然也不会称盐户为灶户,正是因为他们真就是成天跟柴薪和锅灶打交道。

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产出盐。

张延龄道:“姐夫,其实大明盐政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于盐场产量不足,导致官盐价格刚生产出来便居高不下,再加上繁琐流程增加的附加值,使得价格高企,根本就无法扼制民间出产的私盐,进而导致盐税旁落……

“只有从上游增大官盐产量,让官盐价格持续下跌,才能让私盐断绝,如此既保证了盐商的利益,又保证百姓用盐安全,这样也能一举增加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可说是一举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皇上,您发配边疆的废物称帝了! 一梦维艰 这些列强,欺朕太甚 诗仙,神医,商圣,镇国公! 衰神小王爷的福运团宠妻 大宋闲医 大唐秦公子 三国大军湿家 话说史记 阿斗:相父你在哪个罐子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