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的摊主们热情地招揽着顾客,新鲜翠绿的蔬菜摆放得整整齐齐,水灵灵的,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鲜嫩;卖粮油调料的店铺前,各种瓶瓶罐罐琳琅满目,散发着各种调料混合的香气;卖主食的档口热气腾腾,刚出锅的馒头、大饼香气四溢,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石添来到一个蔬菜摊前,看着摊位上紫莹莹的茄子,心中盘算着中午给老姨做个烧茄子,便笑着对摊主说:“老板,给我称几个茄子。” 他特意用上了昨晚从电影里学来的普通话腔调,虽然稍显生硬,但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摊主是个爽朗的大叔,笑着回应:“行嘞,小伙子,看你挑的这茄子,个顶个的新鲜!” 石添听着,心里美滋滋的,感觉自己这普通话还挺管用。
买完茄子,他又走到卖主食的地方,指了指半张大饼,卖大饼的是个特别漂亮的小姑娘,不知道是不是和面食天天打交道的原因,她皮肤显得格外白,石添说道:“您好,我要半张大饼。” 小姑娘麻利地切好饼,递给他,还不忘夸一句:“你这普通话说得不错啊,外地来的吧?” 石添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着接过饼,回道:“是啊,刚来北京不久,还得多练练。”
就这样,石添怀揣着满心的成就感,迈出了在北京和人交流的第一步。尽管只是几句简单的对话,却让他感受到了融入这座城市的喜悦,也更加坚定了他学好普通话、适应新生活的决心。此刻,手中沉甸甸的菜和饼,仿佛承载着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他迈着大步,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准备开启在北京全新的一天。
买完菜和主食,石添心满意足地往家走。刚走到小区门口,就看见一个小贩推着车在那儿卖煎饼。这时,他才突然想起自己还没吃早饭,肚子也适时地 “咕噜” 叫了一声。石添走上前去,看着热气腾腾的煎饼,咽了咽口水,便开口向小贩问价:“老板,这煎饼多少钱一个呀?” 小贩操着一口河南口音回道:“四块钱。” 石添一听,心里不禁 “咯噔” 一下,他暗暗想着:这可比文安的要贵一倍呢,在他们学校门口,当时加两个鸡蛋的煎饼才卖两块钱。石添犹豫了片刻,觉得这价格实在有些超出他的心理预期,毕竟他现在手头的钱得精打细算着花。于是,他摇了摇头,对小贩说了声 “谢谢”,便径直向家走去。
一路上,石添心里还在回味着刚才的事儿,一方面感慨着北京物价和家乡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在提醒自己,以后花钱可得多掂量掂量。
回到家,石添轻轻推开家门,屋内还弥漫着昨夜淡淡的气息。他径直走向厨房,打开老姨家的冰箱,目光在冰箱里搜寻着,忽然,他看见里面还有一罐酱豆腐,酱豆腐那独特的色泽和熟悉的香气一下子勾起了他的食欲。于是,他小心翼翼地将酱豆腐拿出来,又把刚买的又热又软的大饼摊开在桌上,掰下一块,蘸了蘸酱豆腐,放进嘴里。大饼的麦香与酱豆腐的咸香瞬间在舌尖上碰撞、融合,熟悉的味道让他仿佛回到了家乡,又带着几分在北京开启新生活的踏实感。他就这样一口大饼、一口酱豆腐,津津有味地解决了早饭。
到了中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给屋子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这时,门外传来了钥匙转动锁孔的声音,紧接着门被推开,老姨回来了。她的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更多的是轻松的神情,一进门就对石添说道:“添儿呀,单位的事儿提前处理完了,下午我可以陪你去培训学校报名啦。”
石添听到这个消息,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终于能朝着学习平面设计、开启新的职业生涯迈出实质性的一步了,可一想到要去一个全新的、充满未知的学校,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一样,“怦怦” 直跳,紧张得不行。
老姨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走过来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鼓励他说:“别担心呀,这个学校的老师挺负责任的,你去了要是有不会的地方,他们肯定会耐心教你的。而且啊,还有那么多同学一起学习呢,大家都是从零开始,慢慢学就会了。” 石添听着老姨的话,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些,用力地点了点头,回应道:“嗯,老姨,我知道了,我会好好学的。”
吃过午饭,稍作休整后,老姨说让他一会报完名,自己试着回来,于是石添把一张北京地图和一支笔装进背包里,便跟着老姨出门了。老姨指着那辆绿色的山地自行车,递给石添一辆,说道:“走,咱们骑车去,北京经常堵车,骑自行车可以掌握时间不至于迟到,虽然远点,路上还能看看风景呢。” 石添接过自行车,跨坐上去,双手握住车把,脚踩在踏板上,试着蹬了几下,找回了些许骑车的感觉。
石添和老姨骑着车出了小区,微风轻轻拂过脸颊,带着些许城市独有的气息,既有着花草淡淡的芬芳,又混杂着若有若无的烟火味儿。
沿着既定路线前行,不多会儿便临近太平街。石添远远望去,陶然亭公园一片绿意盎然映入眼帘,葱郁的树木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翠绿色的绒毯,其间点缀着星星点点、五彩斑斓的花朵,仿佛一幅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