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就跟量身定制似的正合适,镜子里的自己仿佛一下子褪去了些许青涩,多了几分帅气与精神。
随着老姨的归来,家中原本略显安静的氛围瞬间被打破,欢声笑语如同欢快的溪流,愈发响亮起来,家人算是都齐了。石添静静地看着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家人,心中仿若被一泓温热的泉水填满,满是温暖与幸福。这段时间以来的疲惫与辛劳,在这一刻仿佛都被一阵轻柔的风轻轻卷走,烟消云散。他深深地明白,有家人在身边,这个年一定会过得热热闹闹、和和美美,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味儿。
今年的年历有些特别,没有除夕,于是腊月二十九便义不容辞地代替了它的职能,承载起阖家团圆的重任。
天刚蒙蒙亮,姥姥精神抖擞地扎进厨房,开始揉弄昨晚上就发好的面。那面团在姥姥的双手间不断翻滚、按压,变得愈发光滑而富有韧性,仿佛被注入了姥姥对新年满满的期许。
石添和老姨也没闲着,两人默契十足地凑在一块儿剁菜馅儿。随着菜刀有节奏地起落,“哒哒哒” 的声响不绝于耳,白菜与粉条在刀刃下逐渐融为一体,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他们一边剁,一边有说有笑,谈论着过去一年的趣事,欢声笑语在厨房里回荡,让这有些清冷的冬日清晨变得暖意融融。
准备工作就绪,舅舅一家三口也到了,一家人正式开启了蒸包子的工序。文安当地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早上蒸包子,姥姥手法娴熟地揪下一个个大小均匀的面团,擀成薄厚适中的面皮。舅妈的手指灵动如燕,轻轻一捏一褶,一个饱满圆润的包子就成型了,不一会儿,蒸笼里就摆满了白胖胖的包子,宛如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小士兵。
与此同时,舅舅带着石添上一年级的小表妹来到母亲所在的东屋。小表妹像只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给姑姑讲着学校里的新鲜事儿,一会儿比划着自己新学的舞蹈动作,一会儿又背诵几句刚学会的古诗,逗得母亲脸上笑开了花。舅舅则在一旁安静地坐着,时不时插上几句,眼神中满是对家人的关爱。石添时不时望向母亲的房间,看到这一幕,心中满是温馨。他深知,这样短暂而美好的团圆时刻,是一家人一年到头最珍贵的时光,足以慰藉生活中的所有疲惫与艰辛。
随着蒸笼里热气腾腾地冒出,包子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温馨的时刻,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不多时,第一笼包子新鲜出炉,热气腾腾。姥姥神情庄重,小心翼翼地将包子一个个捡到盘子里,大概装了七八个,然后用一条干净的白布仔细包好,郑重地交给了舅舅。舅舅接过,转头轻声唤上石添,两人一同向大门外走去。
来到门口的汽车旁,舅舅和石添钻进车里,发动引擎,汽车缓缓驶出胡同,驶入东关外的环城路,向着城外一路疾驰而去。这是文安当地由来已久的习俗,在除夕这特殊的早上,出锅的第一笼包子,定要带到家中逝去长辈的坟前祭奠,以此表达合家团圆之日对亲人的思念与敬意。一路上,车内静谧无声,舅舅专注地开着车,石添则望向窗外,思绪纷飞。他想起了曾经姥爷在世时的音容笑貌,那些温暖的过往此刻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心中满是对姥爷的哀思。
城外,寒风凛冽,旷野中几座孤坟在晨曦下显得格外寂寥。舅舅和石添缓缓走到坟前,舅舅将包着包子的白布轻轻打开,摆放在坟前,又点着了纸钱。烟袅袅升起,随风飘散,仿佛带着生者的思念传向另一个世界,石添则在旁边用手拔着坟头周围长出的已经枯萎的杂草。之后两人静静地伫立片刻,默默在心中与亲人交流,随后,石添郑重地跪下给姥爷磕了三个头,才转身离去。
等舅舅带着石添回到家时,已经是上午十点了。石添肚子饿得咕咕叫,他走到蒸笼旁,拿起几个还冒着热气的包子,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那包子皮松软可口,菜馅儿鲜香多汁,瞬间驱散了他身上的寒意与疲惫。吃完包子,石添一抹嘴,看见表妹正在客厅的桌子上专心致志地写寒假作业,她小小的身子坐得笔直,手中的笔不停地在作业本上舞动着。石添好奇地走过去,在旁边静静地看了一会,表妹遇到难题时皱起的小眉头,以及解出答案后脸上绽放的笑容,都让他觉得有趣极了。
没过多久,石添就开始帮着大人们准备年夜饭了。他先是走到院子里,拿起那副喜庆的大红对联,仔细地比对好位置,用刷子蘸上黏稠的浆糊,均匀地涂抹在对联背面,随后小心翼翼地将上联、下联分别贴在大门两侧,那鲜艳的红色在冬日的灰墙映衬下格外醒目,瞬间让整个院子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贴完对联,石添又转身进了厨房,撸起袖子开始洗菜。他把白菜、萝卜等蔬菜一股脑儿地放进洗菜盆里,打开水龙头,冰冷的水 “哗哗” 地流出来,石添的双手瞬间被冻得通红,但他毫不在意,认真地把每一片菜叶都清洗得干干净净。洗完菜后,他又拿起菜刀,开始剁肉。
今年的年夜饭和往年一样,以炖菜为主,鲤鱼和排骨在采暖炉上炖了一个下午,那鲤鱼被炖得色泽金黄,外皮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