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的夜,寒风裹着年的气息在巷子里打转,老张家的窗户却始终亮着一盏暖黄的灯。
张老太一辈子勤劳,从清晨天还没亮就忙着擦窗户、贴春联,到傍晚炖上一锅喷香的红烧肉,手脚就没停过。
这晚忙到深夜,她揉着发酸的腰准备休息,却忘了把客厅那盏老式台灯关掉 —— 那是儿子去年特意给她换的,说暖光不刺眼,夜里起夜也方便。
谁也没料到,这盏忘了关的灯,竟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后半夜,两个揣着作案工具的劫匪溜进了巷子,这一片老房子多,不少人家为了图清静,早早熄了灯准备守岁。
他们盯着张家对面那户黑着的窗户正要下手,眼角却瞥见隔壁张家的灯还亮着,暖黄的光透过窗帘缝洒在巷子里,隐约能看到屋内家具的轮廓。
“这家还没睡?” 一个劫匪嘀咕着,另一个也犹豫了:“万一里面有人醒着,咱们动手容易被发现。” 两人嘀咕了半天,最终还是放弃了对这片区域的觊觎,转身消失在漆黑的巷口。
第二天清晨,张老太起床拉开窗帘,才发现邻居家的大门虚掩着,门口还留着几个凌乱的脚印。
后来听派出所的民警说,昨晚那片儿差点遭了抢劫,多亏有几户人家亮着灯,才把劫匪给吓跑了。张老太这才后知后觉地想起,自己昨晚忘了关灯,没想到这无心之举,竟帮自己躲过了一场麻烦。
其实在咱们的传统里,灯光从来都不只是用来照明的,它藏着太多美好的寓意。
你看那暖融融的灯光,一点亮起来,就把屋子里的冷清都驱散了,让人心里也跟着暖洋洋的。老辈人常说,灯是 “光明的使者”,能照亮眼前的路,也能照亮往后的日子。
就像小时候过年,家里的每个房间都会点上灯,连院子里的灯笼也会挂得满满当当,长辈们总说:“灯亮着,福气就不会跑,希望也一直在。”
尤其是到了新年,点亮灯火更是必不可少的习俗。除夕夜里,家家户户都会把灯开一整夜,这叫 “守岁灯”。
老人们说,这盏灯能护住家里的平安,也能为新的一年招来好运。记得小时候,我总爱趴在窗边看外面的灯火,远处的灯笼连成一片,近处的窗户透出暖黄的光,整个世界都像是被温柔地包裹着。
大人们会一边包饺子,一边给我们讲关于灯的故事,说从前有户人家,年年除夕都亮着灯,后来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孩子们也都有了好前程。
那时不懂其中的深意,只觉得亮着灯的夜晚特别热闹、特别安心,后来才明白,那灯光里装着的,是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
除了点灯,过年时放鞭炮也是咱们刻在骨子里的习俗。三是晚上零点一到,鞭炮声就会此起彼伏地响起来,震得空气都带着喜庆的味道。
老辈人说,鞭炮的声光能驱走 “年兽”—— 传说中那只每到除夕就会出来捣乱的怪兽,最怕的就是热闹的声响和明亮的火光。
所以每当鞭炮响起,大人们会牵着孩子的手站在门口,看着红色的纸屑漫天飞舞,听着震耳欲聋的响声,脸上都带着笑容。那响声里,藏着人们告别过去一年烦恼的决心,也藏着迎接新一年美好的期盼。
就像张老太经历的那样,三十晚上不关灯,其实也是在借着灯光的力量,赶走那些不吉利的东西。
人们相信,明亮的灯光能驱散黑暗里的阴霾,也能护住家里的平安。很多地方都有关于 “年兽” 的传说,说只要除夕夜亮着灯、放着鞭炮,年兽就不敢靠近,一家人就能平平安安地度过新的一年。
虽然现在咱们知道,“年兽” 只是传说,但这些习俗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因为它们早已不只是简单的仪式,而是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文化的传承。
你看,无论是忘了关灯躲过抢劫的张老太,还是家家户户除夕夜亮着的守岁灯、响着的鞭炮声,都藏着咱们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那暖黄的灯光,照亮的不只是夜晚,还有人们心中的希望;
那热闹的鞭炮声,驱散的不只是传说中的年兽,还有过去的烦恼。新的一年里,当我们再次点亮灯火、点燃鞭炮时,或许会想起这些藏在习俗里的故事,想起那些关于光明、关于希望、关于平安的美好期盼。
而这些期盼,就像那永不熄灭的灯光一样,会一直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年。
初一的早晨七点,天刚蒙蒙亮,城市还裹在一层淡淡的薄雾里,我已经准时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