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女生同人 > 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 > 第245章 胶州历史(三)

第245章 胶州历史(三)(1 / 2)

胶州的美,不仅在山河与历史,更在代代相传的文化里。

胶州秧歌,又称 “扭断腰”“三道弯”,1764 年,包烟屯村赵姓、马姓两家逃荒关东,途中以边舞边唱的形式乞讨卖唱,这便是秧歌的雏形。

1864 年,楼子埠村刘彩创立第一个秧歌班,从此,胶州秧歌在街头巷尾生根发芽,鼓点一响,扇帕翻飞,扭出的是胶州人的热情与乐观,1954 年赴京演出、1959 年拍成纪录片,让这份文化瑰宝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胶州剪纸,是指尖上的艺术。民间艺人高友三、臧苏,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剪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将胶州人的生活智慧与美好向往,融入每一个图案里。

小时候,奶奶曾用剪纸装点窗户,红彤彤的窗花映着灯光,成了我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还有那些藏在地名里的故事:城子村东的 “介亭”(望海亭),曾是胶州八景之一 “介亭春树”,如今虽已荒废,却仍能想象当年春日里的生机;

码头村,明清时是北方重要港口,在营房镇与河套镇交界处,曾见证过商船云集的繁华;

东营村,明代便是海上通道的重要堡垒,烟墩、烟炮守护着家园,村北明水滩曾是石河场煎盐之地,嬴政十三年(公元前 234 年)的烟香,仿佛仍在空气中弥漫;

铺集,公元 269 年黔陬县城迁至此地,胶河边的元代古刹黔陬,倒映着 “胶河澄月” 的月色,成了胶州八景的经典;

柏兰村,500 年历史的柏兰小香油香飘千里,村北的柏兰将军墓,相传是韩信追齐王田横时留下的遗迹,藏着千年的传说;

娄敬庵村,西汉建信侯娄敬死后葬于此,娄敬墓的存在,让这片土地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西黄姑庵村,西周墓葬遗址虽曾被盗,却仍能感受到远古的气息;

里岔村 1 公里处的牧马城遗址,呈方形的城墙,默默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在医学领域,堵仲陶的《堵氏家藏女科》《女科经论》,是胶州人对医学的贡献,为妇科诊疗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在体育领域,明清武举人、民国武林高手,还有王建国制作的舰船模型 6 次获国际和国家比赛奖项,展现了胶州人在体育与科技领域的才华;

在戏曲领域,1920 年胶县始建茂腔戏班,茂腔的婉转唱腔,成了胶州人闲暇时的精神慰藉。

胶州的姓氏文化,也藏着岁月的痕迹。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先后有从云南、山西等地的移民迁居胶州,带来了不同的姓氏。

1985 年,胶州有 463 个姓氏,其中复姓 3 个(东野、颛孙、澹台),万人以上姓氏 13 个(王、刘、张、李、赵、孙、高、宋、周、姜、杨、陈、韩),五千人以上姓氏 12 个(于、马、郭、徐、冷、崔、朱、杜、薛、吴、魏、郑),不同的姓氏在胶州扎根,融合成了多元的文化。

1988 年 5 月 1 日,胶州市政府对 23 条路更名,11 条东西向、12 条南北向的道路,总长 225.2 公里,串联起城市的脉络;

人口规模也在不断变化,1919 年每平方公里 195 人,1949 年 358 人,1987 年 546 人,1995 年市区人口 16 万,每年增加 6000 人,日用水量 吨,数字的背后,是胶州的蓬勃发展。

整理这些资料时,常有暖流涌上心头。

原来我每日走过的街道,曾是明清时的繁华市集;

我常去的河边,曾见证过义和团的抗争;

我爱吃的柏兰小香油,藏着 500 年的匠心;

我熟悉的胶州秧歌,曾在京城赢得掌声…… 这片土地,每一寸都有故事,每一处都有深情。

我把这些资料一一汇总,从地理到历史,从文化到民生,一笔一画,都是对故乡的眷恋。

我知道,这份汇总,不仅是我日后重温故乡的念想,更能给远走他乡的胶州人带去慰藉 —— 他们或许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或许许久未曾踏上故土,但当他们看到 “大沽河”“胶州秧歌”“牧马城” 这些熟悉的字眼时,一定能想起故乡的模样:

春天田野里的新绿,夏天河边的蝉鸣,秋天稻田里的金黄。

整理完以上这些古老的胶州历史知识,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单位里整理,放年假期间在家里整理,白天夜晚,前前后后花费了十几天的功夫。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如何拯救德意志 农民将军 古人看我玩原神 太后娘娘请开门,奴才来请安了 抗战:我能读心,你拿什么赢 大明:我是朱标他舅 大明秦王,从截胡徐妙云开始 中国古代名人传 从龙族开始打穿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