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妙在好传!”
李旦捻着茶盏边缘,笑着附和,语气里满是老于商道的通透,
“咱们福建商帮跑遍辽海、鲸海、南洋,往后跟海外商人提‘大利湾’,比说‘青泥洼’省事多了。”
“外邦商人一听‘利’字,本就愿意多问两句,再一讲是北洋的良港,生意就好谈多了。”
“再者,这名字没生僻字,不管是写在货单上,还是说给船工听,都不易出错,于商路拓展再合适不过。”
其实“大蛎湾”原本就是大连之名的根源。
大连湾一带因盛产牡蛎,清代早期民间称其为“大蛎湾”,又因“蛎”与“连”方言发音相近,就逐渐演变成了“大连”。
如今李国助给他取名“大利”,以后估计还是会因为方言发音演变成“大连”。
就算不会,叫“大利”其实也很不错。
“小子献丑了,多谢各位赏脸。”
李国助团团作揖,
“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便开始第二个议题吧。”
“好。”
袁可立点点头,
“第二个议题,是如何把现在的大利湾商屯西扩到金州湾,推动傅春在南关岭建棱堡群的计划。”
“各位都有什么想法,尽请畅所欲言。”
“依我之见,此事需紧扣‘借势’二字,以武之望的运河政绩为引,行屯堡守边之实。”
沈有容率先开口,语气沉稳,尽显儒将谋虑,
“可令傅春拟《南关岭屯堡护运河疏》,递至登莱巡抚衙门,明言金州运河施工在即,奴骑常袭扰周边,需建屯堡为运河设外围警戒。”
“这既迎合武之望‘保运河、邀功阉党’的心思,又能将棱堡群包装成‘运河协防工程’。”
“再添一句‘屯堡可安置大利湾溢出辽民五百户,开垦南关岭熟地千亩’。”
“如此贴‘恤民’之名,武之望纵有疑虑,也难寻由头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