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被口水给呛到,却在呛咳声中听见自己心跳如鼓。
他忽然明白燕王为何纵容儿子在宴席上啃羊腿、为何将那卷磨损的《屯田策》抄本挂在书房显眼处 —— 这对父子,一个用刀拓路,一个以笔耕心,看似粗野与文雅相悖,实则在乱世里织就了一张让权谋与民生并存的大网。
不过如果他的这种想法也太看得起燕王了,他哪里将这什么《屯田策》抄本挂在书房显眼处!
这还是吴天翊想更好了解这个时代的一些情况,自己跑到他书房去找史书等不小心翻到的,至于说“ 磨损?”嘿嘿,不好意思,只能说被虫咬的吧!
而这《屯田策》之所以吸引吴天翊,那是因为在这乱世之中,肯以 “稼穑之事” 为家国根本的主官如凤毛麟角。
他深谙在这白骨盈野的世道,唯有让百姓攥紧锄头、吃饱饭食,方能在群雄割据间谋得真正的立足根基 —— 这与他心底 “以实业固边疆,以民生铸兵甲” 的宏愿不谋而合!
纵览策中所言,虽有 “火耕水耨” 等古法略显陈旧,甚至部分沟渠规划未脱 “书斋空想” 之弊,但在吴天翊眼中,这些都不过是璞玉之瑕。
他看重的,是上官北字里行间那份 “愿以十年心血换大漠生金” 的孤勇,是那份敢在满朝空谈义理时,低头钻研 “培土固根” 的笨劲。
“叔父可知,” 他曾捏着策论中 “募民屯田,予牛种” 的段落对上官北笑言,“当年赵充国在金城屯田,被霍光笑作‘儒生误事’,可最后呢?羌人见着汉家的麦田,连刀都握不稳了!”
“如今这策论虽非尽善,却如同一粒埋在沙里的种子 —— 只要咱们肯浇水施肥,未必长不成遮天蔽日的胡杨!”
在他看来,乱世最不缺的是夸夸其谈的 “雄才大略”,缺的是肯把手指插进泥土里的人。
那些被文官们嗤笑为 “粗鄙” 的后世经验,若能与《屯田策》的框架两相印证,未必不能催生出比 “古法” 更锋利的治世之刃。
就像他想的那样:“刀要试过才知道利不利,种子要埋进沙里才知道能不能活 —— 管他前世今生,有用的就是好招。”
是以,当上官北为策中 “不尽善” 之法面露赧然时,吴天翊总会拍着他的肩膀大笑:“叔父莫要自谦!若无你这‘’的底子,小侄那些‘野路子’连个依傍都没有!”
“你瞧这羊皮地图,你画的是骨架,小侄填的是血肉,合起来才是个能在沙地里跑的活人!”
这话听在燕王耳中,直叹 “生子当如李破奴!”
而落在上官北心里,则如晨钟暮鼓 —— 他终于明白,自己苦守多年的 “书生愚勇”,在眼前这少年眼中竟成了不可或缺的星火。
而这份跨越时代的相知,或许正是乱世里最珍贵的 “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