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刘宋:未满十二,是关中之主 > 第104章 101寻个带头大哥

第104章 101寻个带头大哥(2 / 3)

昏,贪得无厌。”

当然,谢瞻也清楚褚淡之只敢在暗中串联,希望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能够挑头。

真让褚淡之带头反对,他既没有那个名望,也没有那份胆量。

果不其然,在谢瞻这里碰了壁,褚淡之又去见王恢。

但王华、王曇首已经先他一步,与王恢议论起了度田收租制。

二人原是刘义隆徐州刺史府的幕僚,宋国建立后,徐州刺史府被撤销,但他们还是奉刘裕之命,追隨刘义隆来到了建康。

刘义隆的徐州刺史府班底其实都还在,他隨时可以出镇一州。

王恢的官署內,王曇首正色道:“族长,令君决意恢復旧制,心志坚定,吾等为宗族计,还请始兴公切莫受奸人挑唆,与令君为敌。”

当初王曇首的父亲死后,他只取书籍,不问產业,本身就不是一个重財的人。

事实上,並不是所有士人都像褚淡之那样对恢復旧制反应激烈,否则当年士族抗税,也不会只欠下五十余万斛的穀物。

王华附和道:“不错,你与刘家是姻亲,年纪轻轻就高居四品游击將军,切莫辜负这份信任,

自毁前程。”

王恢心中暗笑,他正愁族议时,自己势单力孤,想不到王华、王曇首就先来劝说自己了。

“二位叔父所言有理,族议之时,我当与他们分析利弊,压下族內的反对之声。”王恢毫不犹豫。

王华是王导第六子王薈的孙儿,王曇首是王导第三子王洽的孙儿。

二人是王导的曾孙,王恢则是王导的玄孙,差了一辈,所以称为叔父。

王华、王曇首见王恢轻易被自己劝服,都是大喜,连忙表態:“我等愿助族长一臂之力。”

话音刚落,就有下吏通传,说是褚淡之在外边求见。

“快请。”

待褚淡之进门,王恢、王华、王曇首起身相迎。

四人相互见礼后,当褚淡之提及度田收租制,见他颇有怨言,王恢打断道:“褚侍中的来意,

下官已经明了。”

说著,王恢指向王华、王曇首,道:“实不相瞒,今日二位叔父登门,也是为了此事。”

褚淡之好奇道:“不知始兴公意下如何”

王恢直言:“琅琊王氏不愿因此与令君交恶。”

褚淡之大感失望,王恢不是谢瞻,他的表態,几乎可以代表琅琊王氏的態度。

如果王家不出头,谢家也肯定会袖手旁观。

儘管凭藉肥水之战带来的巨大名望,陈郡谢氏得以迅速崛起,与琅琊王氏並列,可辉煌过后,

谢家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一方面是谢安爱惜羽毛,他急流勇退,主动跑去广陵避祸,哪怕后来回了建康养病,也再无法染指军政大权。

另一方面则是在谢玄、谢琰之后,谢家第三代没有出眾的人物。

直到刘裕与谢景仁相交,又重用谢家第四代的谢晦,才算有所起色。

但论及底蕴,陈郡谢氏依旧远不如琅琊王氏,

褚淡之走出王恢的官署,暗嘆: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都要置身事外,现如今,又有谁能劝阻令君。

当夜,刘乞奉刘义真之命,將法诚和尚带回了宋公府。

“化外之人拜见令君。”

“无需多礼,请入座。”

“谢令君。”

待法诚入座,刘义真直入主题:“如今河西究竟是何形势”

此前司马德文问刘义真是否了解河西的形势,他说略有耳闻,並非过谦之词。

由於有北凉阻绝消息,刘义真其实並不了解西凉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三年后,沮渠蒙逊將会吞併西凉。

法诚清楚刘义真是要听真话,也知道了是对方出面,才促使天子为李歆赐下锡命,自然不会像是在朝会上一样,净说些空话。

“去岁,沮渠蒙逊趁著酒泉公(李歆)继位不久,发兵来攻,酒泉公提兵三万,与蒙逊战於解支涧(甘肃高台西南),大胜,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级,蒙逊增筑建康城(甘肃高台西南二十里),置成而还。”

法诚又怕刘义真搞混了地名,解释道:“此建康,非大晋都城,乃是西平忠成公所置建康郡的治所。”

西平忠成公,即前凉世祖文王张骏,他被东普册封为西平公,死后追赠諡號忠成。

刘义真点点头,又有些不解:“既然蒙逊溃败,酒泉公追奔百余里,为何蒙逊还能增筑建康,

置戌而还。”

凉州的建康位於解支涧西北,没道理泪渠蒙逊打了败仗,后遁百余里,战线反而前移了。

法诚听后,嘆息道:“酒泉公虽然得胜,然北山鲜卑又有异动,不得不仓促回师,蒙逊方能收拾残兵败將,占据建康郡。”

刘义真解了心中的

最新小说: 重生年代大院娇媳美又飒 箱子里的战锤40K 夫君厌我便改嫁,王爷怀里不香吗? 平妻?狗都不当,满塘大佬不香嘛 我成为阴司之后,全球恐怖降临了 穿成九零孤女,大唐公主富可敌国 重生后女帝拿了美强惨剧本 缠娇鸾 人到中年,我的收入能随机倍增 惊天大瓜,我在幕后爆料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