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虽坐事以毙,却有大功于国,而太上皇帝念之不忘。”
“事朕以忠,至无嫌于辰告。”
这整个旨意中最关键的两句话,可是非常有讲究的。
第一句话的前半句明确指出,岳飞还是有罪!
这就保证了赵构的体面。
后半句,则说明赵构对岳飞的功劳念念不忘,这就给了赵构一个台阶。
当然,只有赵构有台阶还不行。
赵昚这个皇帝也得有理由给岳飞平反啊。
赵昚还不能说岳飞功大于过,不然岂不是在否定赵构以前的做法?
所以第二句话,赵昚就给了这个理由。
那就是说明,岳飞当年曾经建议赵构立赵昚为皇储。
有了这个理由,赵昚在继位之后知恩图报,给岳飞平反,那也就说得过去了嘛。
在这么别扭了一番之后,赵昚在旨意的最后将岳飞正式官复原职。
而岳飞流放在外的妻儿,也都全部被允许回朝。
不管怎么说,这位仅在少年时和岳飞有过一面之缘的南宋新皇,起码是达成了天下人的心愿了。
无论是给胡铨复官,还是给岳飞平反,其实都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赵昚的心中,想要北伐!
作为宋太祖后裔,赵昚急切地需要一番功绩来证明自已继位的合理性,提升自已在天下臣民中的威望。
北伐光复中原,让大宋疆域恢复到祖宗赵匡胤时的水平,无疑就是赵昚能想到的最好办法。
在赵昚的主导下,南宋国内针对北伐的呼声再度高涨。
紧接着,赵昚又在诸多主战派大臣的建议下,将张浚召回朝廷。
刘琦已经病死,杨沂中不可靠。
在眼下的旧臣中,张浚也就成为众望所归。
事实上,早在之前完颜亮南下的时候,赵构就已经将张浚复起,任命为建康府通判。
有了这个晋升,等于是赵构已经初步原谅了张浚,赵昚才敢把张浚召回朝中。
很快,张浚就被升为少傅,江、淮宣抚使,魏国公。
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浪潮,看起来似乎已经无可阻挡了。
但别忘了,赵构还没死呢!
画面一转,赵昚按照惯例前来向赵构请安,并商定国事。
“孩儿打算以张浚为主帅,领兵北伐。”
赵构一听,顿时露出了不以为然的表情。
“若岳飞尚在,命其北伐可也。”
“张浚徒有虚名,将来必误大计。他专门把国家名器、财物做人情!”
赵昚愣了一下,忙道:
“父皇放心,孩儿已经和张浚详谈过了,此次北伐……”
听着赵昚讲述的各种北伐计划,赵构的脑海开始嗡嗡作响。
他很快就打断了赵昚。
“大哥,待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史书原文)
赵昚虽然在赵构这边碰了个软钉子,但却并没有放弃北伐的梦想。
他派出洪迈、张纶等人出使金国,想要刺探情报。
然而,洪迈张纶虽然是主战派,但在出使金国的时候却依旧被完颜雍给戏耍了一番,不但没有如赵昚所希望的那般“两国外交礼仪”平等,反而还带回了一份完颜雍非常具有侮辱性的诏书。
赵昚大怒之下,将洪迈张纶罢官。
紧接着,就是宋廷内部的争斗。
此时,左相陈康伯并未去职,但由于张浚复起的缘故,主战派的核心骨变为张浚。
然而,朝堂之中依旧还是有一股主和派势力存在的。
这股主和派的势力,以赵昚的老师,在继位过程中立下大功,刚刚出任参知政事,随后又晋升为右相的史浩为主。
史浩对着赵昚道:
“陛下,臣以为如今大宋皇位刚刚更替完毕,新的秩序尚未稳固,此时宜守不宜战。”
“吴璘所部位于陕西,孤军深入,随时都可能会被金国调集大军围歼。”
“还请陛下下旨让吴璘所部撤回巴蜀,等朝廷计较已定,再行决定是否继续出兵。”
赵昚闻言,不由有些迟疑,道:
“吴璘军已经收复了陕西多处,此刻让他撤军,岂不是把这些地方都全部让回去了金国了?”
史浩赶忙上奏道:
“陛下,只需等到朝廷这边稳固,陕西之地不是随时都能夺回?”
“关键还是在中原和两淮,陕西不过是边陲战场,无关大局。”
“况且,太上皇本就不喜北伐之意,让吴璘撤军,也更显得陛下孝顺之意。”
赵昚听完,终于被打动,就去禀报赵构。
赵构果然高兴了起来,笑道:
“此事尔自行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