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锁:“究竟出了何事?!”
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了。
徐辉祖叹了口气,声音压得更低,“你夜会宁王的消息,今日一早便传遍了朝野!”
“消息一传开,朝中立刻就出现了对你不利的流言,说你二人私下见面,恐怕是在谋划不轨!”
他顿了顿,语气越发沉重:“更严重的是,今日早朝时,都察院有一批御史趁机弹劾你,说你在北境拥兵自重!”
“他们说,你虽然如今已经不是军中主帅,但北境各个要地的守将,全都是你一手提拔起来的,都是你的心腹!”
“甚至有人趁机诬陷,说若是你怀有二心,说不定燕逆之乱会重新上演!”
此言一出,李景隆的脸色瞬间阴沉到了极致。
他几乎立刻就猜到,这件事的背后,一定有太后在推波助澜!
一月之前,他还是朝臣赞扬、百姓称颂的英雄;而一月之后的如今,就被污蔑为“怀有二心”逆臣!
若说背后没有人刻意推动,打死他都不信!
“陛下怎么说?”李景隆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声音冰冷地问道。
他想知道,朱允炆面对这些弹劾,到底是何态度。
“面对群臣争论不休,陛下一开始是力排众议,主动为你作保,说你平定燕乱有功,绝无反心。”
徐辉祖的语气顿了顿,神色再次凝重起来,“但为了平息朝中的非议,陛下最终还是下了旨...”
“兵部已将傅忠、梁鹏、平安、盛庸这些曾在你麾下的将领,全都调离原职,分散到了各地驻军!”
“为了不让众将寒心,还特意给每人官升一级,让他们即日起就赴任。”
“力排众议么?”李景隆冷哼一声,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群臣弹劾是假,趁机败坏我的声誉、削弱我在军中的势力才是真吧?!”
“官升一级么?我看是明升暗降吧!把他们从北境要地调走,分散到无关紧要的地方,这心思也太明显了!”
他越说越气,手指紧紧攥着拳:“他若是担心,大可以当面跟我说,何必这样大费周章,用这种手段!”
听到傅忠、梁鹏等人被调离的消息,他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没了。
这根本就是一场针对他的阴谋,而且他现在甚至怀疑,朱允炆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更何况,平安和盛庸如今还在京都,尚未返回北境,朱允炆就已经等不及要动手了。
这对母子,为了忌惮他在北境的势力,真是煞费苦心!
“这话你当着我的面说说也就罢了,可千万别在外人面前提。”徐辉祖叹了口气,语气带着几分无奈。
“人言可畏,如今京都城里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你,小心隔墙有耳,再给你惹来更大的麻烦。”
他何尝不清楚早朝上的猫腻,只是身在朝堂,很多事身不由己,只能提醒李景隆多加小心。
李景隆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漫山的枫林,眉宇间的寒意几乎要将书房里的空气冻结。
“他还是忌惮我,担心我会像朱棣一样,终有一日会起兵反他!”
“或许,这也和你回京后,京城内外对你的赞扬声有关。”徐辉祖走到他身边,轻声分析。
“而且平定燕乱后,你便无官无职,朝中本就有不少人为你抱不平。”
“这些声音加在一起,或许就成了如今这场风波的导火索,陛下怕是担心你的声望太高,将来难以控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景隆冷哼一声,手中握着的茶杯突然“咔嚓”一声碎裂。
滚烫的茶水洒在地上,溅湿了他的衣摆,他却浑然不觉。
“恐怕用不了多久,盛庸、平安他们在北境军中留下的空缺,就会被他安插进自己的人!”
“这才是他的目的!”
作为新帝而言,这么做本无可厚非,可他无法接受朱允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徐辉祖看了一眼地上的碎瓷片,又瞟了一眼满脸阴鸷的李景隆,轻声开口:“不过镇守北平城的铁铉铁将军,并未被这次风波牵扯进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万幸?”李景隆再次冷笑,双眼微微眯起,眼神锐利如刀,“把所有要职都换成他自己的人,只留下一个铁铉,他自然高枕无忧!”
“之所以不动铁铉,不过是担心把我逼得太急!那不过是他狭隘心胸的最后一块遮羞布罢了!”
徐辉祖叹了口气,沉默了片刻后,终究还是问出了心中的担忧:“那你打算如何应对?”
“应对?”李景隆突然笑出声,只是那笑声里满是疲惫与无奈。
他缓缓摇了摇头,“我还能怎么应对?除了举双手赞成,夸他决策英明、神武过人,还能怎么办?”
他转过身,看着徐辉祖,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