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
不过虞翻的性情,实在是令人头疼。
虞翻才学甚高,三公、尚书令及左右仆射、两侍中以及三署诸官问经,虞翻皆侃侃而谈,从容不迫,有名士风度。
但虞翻的策问答卷中,却对朝廷的多项政令多有针砭议论。
对于朝廷的政令有异议,这并不足为奇,许多政令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刘辩也允许士人发言。
只不过话语权的主流渠道掌握在了刘辩手中,通过《大汉邸报》大幅削弱了士人、三老对于民间黔首的影响力。
只是虞翻的攻击性似乎有些太强了,直指百官“非奸即庸”,使天子遭受蒙蔽,就连向来性情宽和的太尉袁滂都认为虞翻是狂士,太过疏放不羁。
最终虞翻竟不为三公府、尚书台、侍中寺及三署所用,显然没有人愿意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将这个狂士纳为属官。
虞翻在治经和庶务上皆有才学,而且虽然针砭时政,但始终没有批评天子而是指责百官……当然,最受天子关注的是,虞翻敢于直指豪强问题,直言各地豪强、宗贼偷税抗法,甚至胆敢聚集起来阻拦税吏收税,当发大兵剿之!
这是个倡导忠君的狂热分子,不过虞翻用起来却并不算顺手,毕竟他是一柄双刃剑,而非郭图这般永远不会将利刃指向他的单刃剑。
将他退还原籍不予通过策试,显得朝廷无容人之量,刘辩亦惜其才学,但若是任用,四个府台却都不愿意任用。
刘辩在召集一干重臣议论虞翻去留归属时,本打算干脆将他送去太学担任闲职,过几年授个博士职位让他在太学治经和教书育人,却又担心影响了本就时常因时政而上街游行的三万太学生,在虞翻的教育下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郑玄建议,可将其安置于东观,任校书郎中。
但因公务而姗姗来迟的御史中丞张昭闻听此事,反倒是大为赞赏,认为虞翻直言敢谏,正是一名优秀的侍御史苗子,是御史台所渴求的人才,主动恳请天子能将虞翻交给御史台录用。
因此,沦为烫手山芋的虞翻最终被拜为侍御史。
(236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