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万里说的百货商店不服鸿运发超市的情况是长期存在的。
有些百货商店的管理者习惯了过去没有竞争的国营体制,根本适应不了这样剧烈的市场竞争,总觉得只要回到以前的制度,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
作为穿越者的白万里当然知道这种想法幼稚得可笑。
不过光是用嘴讲道理是没用的,只有让他们亲眼看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才能让一部分人觉醒过来。
这次千家福进入华夏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像是之前鸿安英雄和外资车企的厮杀虽然也激烈,但现在能用得起车子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汽车这种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对慢,车企之间的厮杀主要集中在新车上市的阶段,其他时间看起来没什么。
而超市是老百姓日常消费的场所,超市之间的竞争几乎全年无休,刀刀见血,那才是最惨烈的商业战。
洪七身份上是一个商人,不可能把华夏的全部市场搞成他自已的自留地,所以也不会阻止千家福的入华,不过为了应对千家福的竞争,鸿运发这边也要做好准备。
外资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钱,而且外资相比起洪七这种港商的身份,在国内缺少基本的品牌认同,想要快速在华夏站稳脚跟,并且扩张市场的最好办法就是砸钱,狠狠地砸钱。
千家福入华之后必然推出不亚于鸿运发开业之时的优惠活动,以此从鸿运发手中抢走其客源。
鸿运发这边也做好了往死里砸钱的准备,反正不就是钱嘛,看谁烧得过谁!
在准备进行烧钱大战的同时,洪七也在调整自已公司的生产线,目的就是为鸿运发打造一款独有的王牌产品!
鸿运发内的商品数量对普通的百货商店形成了断崖式的碾压,不仅内地的货源他都可以拿到,还可以靠着港岛那边的路子,拿到很多港岛和西方生产的新奇商品,来勾起消费者的好奇心。
千家福所谓西方的商业巨头,他们同样可以拿到西方的商品,而通过内地的渠道卡他们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在大部分商品上,鸿运发超市对比千家福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洪七这般操作,便是要利用手下的电子厂打造一款千家福没有的独特产品,然后利用这款产品吸引客流,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
而洪七这边在做准备迎接千家福的竞争的时候,千家福那边也在研究鸿运发的商业模式,人员待遇,市场营销手段等等资料。
光从千家福这个汉语译名上就可以看出,千家福进入华夏绝对不是脑子一热就冲进来的,而是经过了充分的调研和准备,同时也知道鸿运发是他们目前超市这个领域上的最大竞争者,自然要对竞争者进行详细的研究。
鸿运发和千家福超市就像高手过招,还没正式交锋呢,两边的试探都已经来回了十几个回合。
而千家福方面的人和商业发展部的人员接触之后,经过几轮谈判,双方谈妥了条件,千家福正式开始进入投资建厂和招人的阶段。
千家福已经事先调查过了鸿运发的人员待遇,为了让华夏人更能够接受他们这么一个彻底的外国品牌,千家福给员工开出了比鸿运发更高一点的待遇。
千家福的分成模式和鸿运发一样,但基本工资比鸿运发更高,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工作效率,在千家福可以赚到比鸿运发更多的钱。
这个工资领先的幅度相比鸿运发来说不是特别大,对于已经在鸿运发就业的服务员和销售员来说,她们也不知道这个千家福会开多久,不会这不大的工资差距而放弃现有的工作。
这就跟以前的国企员工想法相似。
如果一个工人在国企可以赚八十块,辞掉工作,去私企打工能赚九十块,这么点差距当然不足以让工人放弃国企的稳定性。
但如果在私企能赚一百二,一百六甚至更多,那国企员工才会选择跳槽。
不过这个也只是对在鸿运发就职的员工而言,对于还没正式工作的普通年轻女性而言,千家福开出的条件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时间去报名应聘的人数之不尽。
同样的,在超市建设方面,千家福也给工程队支付了不亚于鸿运发的薪酬。
洪七听说这件事之后都不禁啧啧出声。
“难怪都说外卖骑手全都怀念蓝黄外卖大战,未来的小国全都怀念灯塔和毛子的冷战,为了跟我竞争,这些资本家是真的舍得拿出钱来啊。”
千家福的资本家当然不是好心,愿意给员工更多的钱,只是为了和洪七的鸿运发竞争不得已而为之。
他们的目的全都是打垮洪七的鸿运发,彻底霸占华夏的零售业市场,到时候他们就可以涨价,降薪,把之前投进去的钱全部赚回来。
洪七也不会去阻止千家福的操作,毕竟有竞争也是好事嘛,而且想要打垮他洪七,也没那么容易。
千家福那边忙着建设场地,招兵买马,洪七这边也没闲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