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84章 狄青之死

第184章 狄青之死(2 / 3)

>

狄青的“末日”

很快到来。

为了避水,狄青将全家迁移到了地势较高的相国寺。

听闻此事,周围的百姓全都赶过来围观,其场面甚是宏大且壮观。

于是,有人便添油加醋将此事上报给了文彦博,在这些人的描述中,当天的情景堪比赵祯微服出巡被人认出继而引得开封城万人空巷。

出了这种事,文彦博和富弼也是感觉事情很是不妙。

最终,在赵祯的默许下,文彦博动用相权以中书省的名义用“熟状”

的方式将狄青罢去枢密使之职,改为同平章事、出判陈州。

何为“熟状”

?简单说,文彦博呈上一道罢免狄青的文书交由赵祯审阅,然后赵祯在后面含泪加盖上玉玺,如此这道熟状就变成了不可违逆的圣旨。

换言之,文官集团几乎是强行逼迫着赵祯在罢免狄青的文书上签字画押!

所谓仁宗!

真乃仁宗也!

在正统的史书里,狄青被罢免乃至于最后屈死都是欧阳修的那道奏疏促成的,但在明代的小说和戏曲家冯梦龙所着的《智囊》里造成狄青悲剧的人却是宰相文彦博。

在冯梦龙的笔下,狄青被罢免的过程大体如下:文彦博请求赵祯授予狄青双镇节度使并让其外放为官。

狄青闻言大怒,他找到赵祯自陈:“臣无功为何要受双镇节度?臣无过又为何要被罢官外放?”

赵祯也觉得狄青言之有理,于是就将这话转述给了文彦博并说狄青是忠臣不该被无故罢免,可文彦博却说:“狄青是忠臣,难道太祖皇帝当年就不是周朝的忠臣吗?”

这一句话让赵祯瞬间毛骨悚然,他也就此默许了狄青的行将罢免。

等到正式的公文下之后,狄青愤然找到文彦博说理并问他为何要罢免自己,文彦博只是轻飘飘地笑着回了一句:“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朝廷怀疑你可能会有不忠之举!”

狄青闻言,吓得连退数步。

在狄青落脚陈州之后,文彦博以朝廷的名义每个月都要派两拨人过来“关心”

狄青的近况,这让狄青时刻都处在惊惧之中以至于惶惶而不可终日。

半年之后,狄青因为嘴角生脓最后毒身亡。

当然,以上之事并非出自正统史书,唯一与史料相符的就是狄青的死亡方式和时间。

这事被后世的很多所谓历史学者引为史料,甚至是被当成文彦博此生最大的污点。

但是,请恕我直言,一个写小说和戏曲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明朝人,他写的东西怎么就能被当成权威呢?

更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冯梦龙的这个说法,狄青被罢官以及最后屈死全都是文彦博一个人造的孽,但欧阳修却在这个故事里只字不提,此为何也?个人认为,冯梦龙记述的这个故事与同为明朝小说家的熊大木在《杨家将》里蓄意歪曲事实并抹黑潘美有异曲同工之处。

狄青在被罢官半年后于公元1o57年3月死于陈州,年仅四十九岁。

赵祯闻之此事不胜感伤,他在宫中为狄青丧并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赐谥号“武襄”

北宋的一代名将就此落幕,他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深究其死因,我们这里不做任何的评判,事实我们已经陈述得足够清楚,我也相信每个人都会基于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

狄青被罢免之后,三司使韩琦便立马接替他成为了新任枢密使。

要知道韩琦之前可是一直在大喊自己身体不行了,以至于到了必须要回老家养病甚至做好了就此病死故里的准备,可在如愿回到相州老家后韩大人的病立马就好了,而且突然间就鸿运当头被朝廷调任为三司使,几个月后更是一跃蹿升为了枢密院的一把手从而成为了大宋的顶级高官。

这说明了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韩家祖坟上的避雷针比旁人家更长一截所以才被幸运之雷给劈中了吗?

开什么玩笑!

这时候的韩琦早就不是当年的北宋政坛狂徒,他已经完全进化了,长达十年的外放生涯已经把他锻炼成了一个“成熟”

的政治家,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官僚。

从此之后,韩琦便一直屹立在北宋政坛的顶层长盛不衰,直到死后荣耀加身其家族后世更是百年兴旺。

搞倒了狄青,这就完事了吗?非也!

三个月后,另一位枢密使王德用也被罢免,而他的罢免则是因为被御史赵拚数次弹劾,其罪名是:贪墨无度、不缉子弟且年老羸病,身为大宋枢密使竟然连上朝的时候下跪磕头都显得磕磕绊绊,如此所为实在是有违大臣的礼仪和形象(喷子都一个样,古今莫不如是)。

在文官集团对自己和狄青这两名武人近乎疯狂的进攻下,王德用也自知进退,他不久之后便自请罢官。

于是乎,王德用也紧跟狄青的脚步被罢为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景灵宫使,由于年老他倒也没有被外放,而是就留在京城里养老。

接替王德用担任枢密使的人

最新小说: 乖,再让我亲一口 万兽之国(H) 钢铁先驱 快穿一章虐渣,纯爽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王朝的腐朽 龙族:理综挂科后我被迫屠龙了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混在民国当警长,军阀列强都怕我 凡女修仙:我在修仙界刷熟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