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61章 高不胜寒

第161章 高不胜寒(1 / 2)

没能从赵祯的嘴里得到一个准信让这些言官很是不甘,他们的怒火还在猛烈地燃烧。

既然与赵祯之间的谈判宣告破裂,那么为今之计就只有使出终极大绝招了,那就是全体官员集体向赵祯起劝谏。

当王举正和包拯等人怒气腾腾地冲入殿庑准备动百官集体劝谏时,宰执集团的一众大佬却不肯配合。

宋朝建国以来可是还从未出现过百官集体劝谏的事,能出现这种事只能说明当今皇上已经是众叛亲离了,这对赵祯和宋朝来说都不是光彩的事,身为宰执大臣自然也不希望生这种事。

当看到文彦博和宋庠等宰执大臣为集体请见之事而面露难色之后,王举正和包拯等人顿时怒火攻心,他们在赵祯那里积压的火气在这一刻统统爆了。

于是乎,相同的剧情再次上演。

当年范仲淹和孔道辅请见赵祯不成转而大闹中书省与吕夷简吵了个翻天覆地,如今王举正和包拯等人也干了同样的事,他们围着文彦博等人便是一通指责和训斥,殿庑顿时变成了大型的批斗现场。

赵祯获悉此事之后先是震惊,继而便是狂怒!

神圣庄严的皇宫重地竟然被这群言官给搞成了开封的农贸市场,这成何体统?皇家的威严何在?儒家士大夫的的礼仪何在?赵祯特命一个太监前去宣达他的口谕,他强令这些人立即停止在宫内喧哗并各回本部衙门。

第二天,仍然处在盛怒之中的赵祯给全体朝臣下了一道圣谕:“近来言官屡次上奏请求罢免张尧佐三司使之职,并且还说张尧佐是后宫亲眷不得担任两府重臣但可优赠官爵。

这些朕都一应采纳,所以才加官张尧佐为宣徽使并罢了其三司使之职。

此外,朕已经公开下诏后宫亲眷永不得录为两府大臣。

然而,台谏官员近期又反复上奏极言不应给张尧佐加官,如此出尔反尔实在让朕费解。

昨日台谏官员在请见之时更是于君前失礼且在皇宫内喧哗不止,此举按律当全部予以罢黜。

朕今特宽宥尔等,但令中书省下文予以严斥。

从今往后,台谏官员如果需要集体请见必须提前向中书省报备方可入见!”

赵祯的愤怒通过这道圣谕可谓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言官们也是被他给震住了。

赵祯的愤怒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换了任何人是皇帝,面对如此嚣张和不讲礼仪的言官,他都没法不愤怒。

换了是明朝,这些人都得集体屁股开花。

可是,赵祯不过就是了一道圣谕予以斥责。

然而,张尧佐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这时候,枢密副使梁适单独找到赵祯,说道:“这次言官们确实有些过分,但陛下给张尧佐封的官也确实太多了,要不你就给他减两个?”

赵祯一想也觉得此言有理,恰好这时候张尧佐也很识相地主动请求辞去宣徽使和景灵宫使,只保留节度使和群牧制置使两项任命,赵祯也欣然应允。

至此,这场风波就此宣告结束。

张尧佐封官这事虽然风平浪静了,但无论是皇帝赵祯还是宰相文彦博都不免心有余悸,尤其是文彦博更是亲身体验了一把当年吕夷简被言官集体围攻的感觉。

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看客,甚至于他可能还对范仲淹和孔道辅等人钦佩不已,但如今他才知道吕夷简当时的苦闷、难处和窘境。

身为百官之的席宰相看似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是天底下最大的受气包。

在这个位置上,皇帝不能得罪,后宫里的那些和赵祯亲近的娘娘们也得随时照应着,对那些时刻都在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的言官也得小心提防,不能打不能骂反而还得主动示好。

此外,作为宰相也不能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继在边关各地裁撤羸兵之后,文彦博手头上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河北再次遭受水灾需要朝廷赈济;江南地区多地因为灾情而导致盗匪群聚;因为连续受灾,河北各地的生活物资出现严重短缺继而导致物价飞涨,受灾各地的正常生活和商业秩序急需朝廷出台政策予以稳定。

这些还不够,赵祯还让文彦博负责把上次在大庆殿举行的郊祀大典的前后过程完整地记录成册,以为后世范例。

这也还是没完,就在文彦博忙得四脚朝天之时,鉴于当下辽国国力大损且正和西夏掐得正欢,有大臣便提出应该考虑让改道的黄河重回故道,文彦博的肩上就此又多了一副担子。

同上述的这些事相比,最让文彦博感觉到疲累的是他每天不得不强打精神去维系朝中各种势力的平和。

他身为宰相倒不像是宋朝的大管家,反而像是一个整日操劳的家庭主妇,家里人时常吵来吵去,而他就是那个上去劝架事后还得做这些人思想工作的小媳妇。

当然,如果文彦博为此而感到心力憔悴,那么这至少说明他具备成为一个杰出宰相的内在条件。

如果他只是想尸位素餐博取一个高官厚禄,那么他不会为这些感到烦扰,反之,他会感觉自己时刻如履薄冰。

不幸的是,文彦博就是这样的一个

最新小说: 龙族:理综挂科后我被迫屠龙了 乖,再让我亲一口 钢铁先驱 混在民国当警长,军阀列强都怕我 快穿一章虐渣,纯爽 万兽之国(H) 王朝的腐朽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凡女修仙:我在修仙界刷熟练度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