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51章 实干兴邦

第151章 实干兴邦(2 / 3)

非守固,践行儒家思想的要诀在于通达权变,而非因循守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或许在何郯想来,要想治理好水患先就得把陈执中给罢了,有这个人在宰相的位置上待着就别想能够治理好黄河,但这种想法会不会显得有些太过抬举陈执中了呢?作为一个摆设,陈执中存在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他虽无宰相之才但也不至于误国误民。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我确实很难明白何郯为何要这么不死不休地追着他咬。

出于阴暗心理作,我只能说这里面的原因或许只是因为陈执中挡着某些人向上攀爬的道了,而何郯不过就是一个马前卒,亦如当年亲自上阵与新政集团的人激烈交锋的状元郎王拱辰。

那么,何郯的这一次弹劾陈执中其结局又是如何呢?答案是无果而终,陈执中依然在宰相的位置上稳如磐石。

抛开这些对国计民生毫无任何益处的官场争斗不谈,我们现在来看看那些真正在为国家和百姓做出实际贡献的人此时都干了什么。

黄河的这次改道所波及的地域可不止是河南河北,这里只是受灾区,而受灾的百姓在家园被毁之后自然会前往临近的地区去讨生活,这便是流民潮。

朝廷自然不能对这些人不管不顾,赵祯于是下令各地官府要对流入其境内的百姓予以妥善安置,简单说就是供其居所和每日食粮。

我们现在要着重说到的这人便是此时在山东青州担任知州的富弼。

洪灾导致前后流入青州的难民达到了五十余万,这对富弼来说可谓是极其严峻的考验。

这五十万人不但是要吃喝,而且还会在此地停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此一来,想要妥善地安置好他们就还得为其提供居所。

此外,灾民的情绪也需要安抚,各种流行病和传染病也需要加以预防和治疗。

经过与幕僚的商议,富弼最终拿出了一个堪称赈灾教科书式的方案。

富弼先解决的是粮食问题。

在动用官仓储粮的同时,富弼还派人向辖区内的各州百姓大量征集粮食,他在民间前后共计征得粮食十五万斛。

在这之后,富弼又在辖区内腾出了十余万间房屋以供灾民居住。

吃和住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但是面对人数众多的流民,如何管理他们又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富弼一纸文书下令境内的所有官员全部投入到赈灾工作中,这些人里面不单是现任的各级大小官员,也包括已经退休的以及身上有官职但却没有实际差遣的官员。

也就是说,只要你是被朝廷授予过官职的人就都要到各地官府去重新登记造册,然后去领受你的新任务,而这任务自然就是分派口粮、安置流民、照顾老弱病残、消毒防疫之类的活儿。

当然,这些人也不是白干活儿,他们都会额外领到俸禄,富弼还派人每五日就带着酒肉去请这些官员们打一顿牙祭。

有这样体恤下属的领导,这些人干起活来也是相当卖力。

最高明的是,富弼还懂得如何利用这些流民为青州的农业展和生产贡献一份力量。

这么多人如果每天都是吃完就睡,那简直就是在严重浪费人力资源。

不过,富弼可不是要让他们去干什么苦力,而是鼓励他们就地开荒种地以自给自养。

为此,他特意下令本地的官员和百姓不得阻碍流民在当地从事生产,但前提是这些人不能借此夺占本地人的田产和地产。

青州境内的广袤山林和大小湖河都是他们这些流民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他们可以选择去开荒种地,也可以选择去山上打猎或水中捕鱼。

由于流民都是一路上逃荒而来,很多体弱以及本身就有病患的人在到了青州之后不久便死了。

针对这一个问题,富弼为了防止出现瘟疫便命人将这些死者统一安葬,而他还亲自为这些人撰写了祭文并举行了公祭。

做完了这些,富弼还做了一件事,他下令在流民当中招募军卒。

最后,青州境内的五十余万流民大军中共有一万多人成了国家的军人。

这些人不但充实了国防力量,他们也就地成为了维护青州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富弼对这些流民的安置措施并不是将他们集中到一处。

他前面以官府的名义所征集到的粮食都是就近存储于当地的官仓,而那十余万间的房舍也是分布于境内的各处。

也就是说,流民到了哪里就由哪里的官府负责接收和安置。

相比于集中安置,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这从根本上缓解了官员们的压力和负担。

试想一下将五十万人集中安置到一处会是什么情景?你得准备多大的地方给他们搭建帐篷?你得准备多大的地方存储粮食和物资?你得准备多少口锅来做饭?庞大的后勤供应、复杂的人员管理、不可忽视的医疗卫生,随时有可能爆的流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问题又怎么去应对?

正因如此,富弼在这次赈灾行动中的上述一系列应对措施才会被我

最新小说: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混在民国当警长,军阀列强都怕我 凡女修仙:我在修仙界刷熟练度 龙族:理综挂科后我被迫屠龙了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万兽之国(H) 乖,再让我亲一口 快穿一章虐渣,纯爽 王朝的腐朽 钢铁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