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47章 位极人臣

第147章 位极人臣(1 / 2)

随着贝州的城破以及贼王则本人的被俘,贝州的这场叛乱基本宣告结束,剩下的事情就是肃清城内的叛军残余势力并追讨逃到城外的零星分子。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叛徒几乎都恨之入骨,他们覆灭或失败之后的下场也都很惨。

当年蜀川王均叛乱之时,宋朝军队在攻入成都之后将那些为王均效力过的官员全部扔入火中烧死,而此时的宋军也完美地继承了前辈的优良基因。

他们没有对藏匿在各处民房的已是惊弓之鸟的叛军进行穷追猛打,而是很干脆地直接一把大火了事,许多叛军就此被活活地烧死。

抓到王则之后,文彦博上疏朝廷请求直接将王则就地斩以绝后患,这样做也是为了断绝那些狂热的邪教分子残存的念想,要不然这些人指不定会来个劫狱或者劫法场之类的事来。

可是,在得知叛乱已平且王则被生擒的消息后,夏竦这个老家伙的阴暗心理就不可遏制地作了。

文彦博本就是参知政事,这次他又平乱有功,如此一来他回京之后指定会被加官进爵,再往上他可就是宰相了,由此也就会把他夏竦也给压下一头。

想到这些,夏竦气得要死,他搞不明白自己当初为什么就没有主动申请去平乱呢?现在文彦博立功了,这个事实虽然没法改变,但即使如此他还是想恶心一下文彦博,要不然他心里就痛快不了。

因而,对于文彦博请求将王则就地正法一事,夏竦第一个跳出来表示反对。

夏竦认为这种事应该明正天下,王则就应该被押到京城里明正典刑,如此才能以儆效尤并彰显国威。

更何况,你文彦博说自己抓到了王则,可天高皇帝远,谁知道你是不是在糊弄人。

所以,你必须把王则押到开封来验明正身,然后才能公开处斩。

在夏竦的挑动下,赵祯最后果然下诏让文彦博将王则押赴京城。

夏竦在历史上之所以声誉不佳其原因就在他的心性和为人。

这是一个很有本事和能力的人,也是一个内心无比骄傲的人,可他的问题就在于:你可以优秀,但不能比他优秀,你可以道德高尚,但不能打他的脸,否则你就是他的仇人,这就是夏竦的本性。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善妒的人。

这种人容不得有人比他优秀,即使他知道这样不好,但这种狭隘的特质已经深入他的骨髓,就像条件反射一般让他不可自控。

在那些丑陋卑劣的人性面前,所有人都一律平等,这种事跟个人的文化教养、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毫无关系。

即使这人如夏竦一般是国之宰辅也照样改不了其本性,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有关于内斗的让人捶胸顿足的狗血剧情生,比如说翁同龢对李鸿章的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个曾经教育皇帝应该如何做人和治国的大儒将个人的私怨完全凌驾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上,相比而言,夏竦在这种人面前还得自称小弟。

王则叛乱前后历时六十五天,这期间先是王信等人率军以纯粹的武力攻城,然后是文官明镐的所谓“智取”

,而文彦博到任十五天之后这贝州城就被攻下来了。

我前面说他就是个摘桃子的人,这话我不认为有尖酸刻薄之嫌,事实就是如此。

而且,战后论功行赏,文彦博得到的封赏也是最重最厚的。

回到京城,文彦博被晋升为为礼部侍郎兼平章事,明镐晋升为端明殿学士兼给事中,大将王信被晋升为威德军留后,其余有功将士也一同受赏。

如此一来,文彦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益州知州到参知政事再到帝国宰相的三级跳,这种级升迁之路在整个北宋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由于此时的另一位宰相陈执中在政务方面几乎就是一个摆设,因而文彦博才是这个帝国真正意义上的宰相。

相比范仲淹、韩琦和富弼这几个之前就已位列两府大臣之列的人,文彦博可谓是后先至,前面这三人如今都被赶到地方上去重新做人,而他已然成了帝国的宰相。

无需讳言的是,没有赵祯身边那位张美人的鼎力相助,文彦博如今是不可能做到这个位置上的,他此时甚至有可能正因为生活作风问题而行走在降职被贬的路上。

然而,这不是也正好证明了他在做人方面的成功吗?绝对的君子和绝对的小人都无法在官场立足,文彦博能够从政七十年并为相五十年,这里面不是没有原因的。

既然这里说到了另一位宰相陈执中,那我们不妨多说几句。

我在上面说陈执中是摆设并没有多少故意冒犯的意思,客观的地说,此人其实是典型的才不配位。

不是说他没本事没能力,而是说他的本事和能力不足以担任宋朝的宰相,但相比德不配位,他虽无大功于社稷但却也对国家没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和破坏。

他能当上宰相完全凭的是赵祯对他的感念之情,当年赵恒病重期间没人敢跟他提什么身后之事,但陈执中就敢提立储的事,于是赵祯这才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这事对赵祯而言几乎就等同于

最新小说: 龙族:理综挂科后我被迫屠龙了 乖,再让我亲一口 钢铁先驱 混在民国当警长,军阀列强都怕我 快穿一章虐渣,纯爽 万兽之国(H) 王朝的腐朽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凡女修仙:我在修仙界刷熟练度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