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宋帝国兴亡史 > 第129章 不打自招

第129章 不打自招(1 / 2)

正如之前所言,反对新政的这伙人不会直接愚蠢地去攻击新政的种种不是,但他们自有办法通过皇帝赵祯向新政集团施压。

就在水洛城筑城风波平息之后不久,赵祯在与两府的大臣们商议国事时突然向众人出了一个疑问:“朕听说自古以来小人往往沆瀣一气聚众为党,可为什么君子也会结党呢?”

闻听此言,范仲淹和富弼等人瞬间愕然:皇帝陛下怎么突然骂我们了?

赵祯虽然没有当众点名,可在场的人只要不是个傻子就都知道他在说谁。

君子?谁是君子?整个宋朝的官场都知道当年的君子党事件是怎么一回事,范仲淹、孔道辅、富弼、欧阳修、庞籍、尹洙、余靖、蔡襄,这些人正是当年君子党的骨干成员,而他们也是一直都以君子而自居。

新政开始后,欧阳修更是时常把君子这个词挂在嘴边并以此来打击他眼里的那些所谓的朝中奸邪和小人。

赵祯嘴里的君子还能是谁?自然就是新政集团里的这群人,他说这番话其实已经证明了他对这些人开始有了愤怒和反感之情。

自古以往,帝王最为痛恨的事之一就是朝臣结党,而君子的其中一条行为准则就是“朋而不党”

,所以赵祯才出了这样的一番疑问。

他的言外之意其实很明显,你们这些人自诩为君子,可你们为什么要结党呢?

赵祯为什么要说这些人在结党?又是谁在他耳边说了这些话?是谁在攻击范仲淹等人在朝中结党营私?还能有谁?这个答案根本不用去想。

如果皇帝说某些人在结党,那么被怀疑的对象应该怎么办?指定是马上澄清,这结党可是重罪,没有哪个聪明人会主动承认,即便他真的在结党。

可是,新政集团里的这些君子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范仲淹这个人几乎什么都好,可不得不说的是,他的政治智慧着实是他的硬伤。

面对赵祯的质问,他没有装傻充愣,而是直接就对号入座。

范仲淹当即向赵祯回道:“陛下,臣在陕西守边时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军中的那些敢战之士往往会结成一个小团体,而那些懦弱贪生的人也会自动形成一个小圈子。

在朝廷的官员队伍中也是存在这种现象,奸臣们自成一党,而良臣和忠臣则自为一党,此即为正邪不两立。

至于孰奸孰忠,此事就得由陛下来圣断。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是那些忠臣和良臣结成了一党,那么他们对国家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各位,如果你是赵祯,你听到这些话会是什么感受和想法?你是会褒奖范仲淹的坦诚还是会忌惮他当场承认自己确实和一群人在聚众为党?请问各位:一个臣子对自己的皇帝义正辞严地说他在结党,这究竟是在坦诚以待还是在公然示威?

这一天的赵祯并没有任何的表态,而范仲淹则是在走出皇宫的大门之后才猛然警醒过来并解读出了赵祯的沉默究竟意味着什么。

即使他缺乏某些政治智慧,可他毕竟是饱学之士,他当然清楚历代的帝王是如何看待和对待结党之人。

要命的地方就在于他竟然当场承认了君子党的存在,而这些人现在正在推行新政,他们正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改造这个国家,但请问:你们这些君子们只顾着低头干自己的事,可你们把高高在上的皇帝置于了何处?

说到底,谁才是这个天下的总舵主?做掌柜的再厉害能够完全置东家的意志于不顾吗?新政集团只顾着推行新政,可赵祯要考虑的是全盘,如果新政导致举国沸腾,他不可能坐视不理。

范仲淹越想越觉得后怕,他可以确定眼下定然有人向赵祯进了谗言,说他们这些人在结党营私。

可是,面对这个可以掉脑袋的罪名,他范仲淹都给赵祯说了什么?他这不是主动在把自己的脖子往刀口上顶吗?

悔青了肠子的范仲淹找到了欧阳修,他或许是想以此提醒欧阳大才子今后要低调行事和说话,不曾想大文豪丝毫没有把这事给放在心上:“君子坦荡荡,我们就是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们结党了,但我们结党是为了富国强兵,我们虽然结党但却一心为公而不谋私。

所以,范老夫子你大可不必担心什么,你且看我如何给陛下解开这个心结。”

欧阳修随即让人笔墨伺候,他三下两下就写了一份奏疏呈给了赵祯,而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朋党论》。

在这份奏疏里,欧阳修对赵祯说道:“陛下,依臣看来,小人之间即使为朋却毫无情谊可言,但君子为朋则是不然。

小人都贪图功名利禄和金钱财物,他们可以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暂时结为一体,但他们也经常因为利益而相互争夺甚至彼此戕害。

但是,君子就不是这样,所谓君子都严守道义,都践行忠诚和信义,都爱惜自己的名节。

君子都克己修身,结为朋党则互增裨益,若是在朝为官则同心同德共谋国事且矢志不渝。

陛下你作为一代仁君和明君,自当屏退朝中的那些奸佞小人,而朝中的君子们则应该被你

最新小说: 快穿一章虐渣,纯爽 乖,再让我亲一口 凡女修仙:我在修仙界刷熟练度 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 万兽之国(H)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三国:开局岳飞重生成马谡 冷书生(一受多攻) 王朝的腐朽 钢铁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