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赵安仁给打倒了,由此也斩断了赵安仁他日登上相位的道路,而他王钦若也就此除去了一个竞争对手——他虽然已经是枢密使兼领同平章事,但宰相那把椅子对他可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谁不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虽然他现在已经是位居枢密使这样的朝廷高官,可枢密使毕竟没有理政之权,从这一点上来说,王钦若宁肯去当一个参知政事也不要做什么枢密使。
不久,赵恒直接找到王旦并表明了他想罢免赵安仁的意思。
“王爱卿,朕听说赵安仁在中书省不怎么理事,整日就是一个老混子,这样的人怎么还可以继续担任参知政事呢?依朕看来,干脆罢了他得了!”
王旦当然不同意,他极力地为赵安仁说好话,但赵恒一律充耳不闻执意要罢免赵安仁,这里面的原因很明显就在于赵安仁在立后这件事上惹火了他。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不是有王钦若的那番挑拨,那么赵恒绝不至于这样对待赵安仁。
随着赵安仁的被罢免,参知政事的职位就出现了空缺,王旦有意让前宰相李昉的第三子、此时的翰林学士李宗谔来填这个缺。
当然了,这么重要的人事安排王旦觉得还是应该先去跟枢密院那边通一下气以免到时候在赵恒面前闹得不愉快,可偏偏他找到的这个人不是枢密院的老帅哥陈尧叟,而是赵恒的“闺蜜”
王钦若。
满朝文武都知道王钦若和赵恒是一对铁哥们儿,王旦去找王钦若说这事其实也实属合乎常理,他觉得只要王钦若能在赵恒面前帮忙说道一下这事,那么这事也就十拿九稳了,可问题在于王旦不知道王钦若这老小子也想去中书省当值,所以他怎么可能会成他人之美?
在明白王旦此行的来意后,王钦若对于举荐李宗谔出任参知政事一事不说同意也不说反对,他只是哼哼笑笑了事,在王旦看来这基本上就表示王钦若同意了在此事上帮忙。
果然,王旦前脚刚走,王钦若后脚就去找了赵恒。
接下来,我们再来一道欣赏一下王大人的精彩表演。
“陛下,这赵安仁现在不是走了吗?这参知政事现在空缺了一位,宰相大人的意思是想让翰林学士李宗谔出任此职。
今天宰相大人私下里找到我,他希望我能给你说一下这个事。”
“那你以为如何?”
赵恒问道。
王钦若的“忠臣”
嘴脸再次显现,他回道:“陛下,你有所不知,你知道宰相大人为什么要提拔这个李宗谔吗?这里面其实是有内幕的!”
赵恒又是一阵迷惑:你们这帮老东西怎么总是有这么多内幕?
“那你给朕说说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内幕!”
“陛下,这个李宗谔虽然是老宰相李昉的儿子,但他不是嫡长子,而且生性争强好胜,他耻于靠父亲的恩荫为自己赢得功名,所以他才自立门户非要自己考个功名出来。
他年轻的时候很穷,我们的这位王大宰相可是没少资助他,甚至连他李宗谔娶媳妇的钱都是宰相大人借给他的,这笔钱直到现在都还没还清呢!
陛下你也知道,朝臣里有人一旦被拜为参知政事可是要由朝廷给一大笔赏钱的,宰相大人之所以要举荐李宗谔出任参知政事就是因为他看上了这笔赏钱,因为李宗谔一旦当了参知政事,他就可以用这笔赏钱还清他欠宰相大人的债。
所以啊,宰相大人这根本不是在为国举贤,而是在想着怎么能够让李宗谔还清欠他的那笔钱!”
说到最后,王钦若见赵恒的脸色明显变了,他趁机又给赵恒加了一把火。
“陛下,你别不信,你看着吧!
明天宰相大人一定会在你的面前举荐李宗谔出任参知政事!”
第二天,王旦果然如王钦若所言的那样正式向赵恒举荐了李宗谔。
这事的结局还用猜吗?有了王小人之前的那一番话,王旦的奏请当场被赵恒驳回,李宗谔的晋升之路就此也断了。
那么,这参知政事的帽子最后落到了谁的头上呢?答案是——三司使丁谓!
千年的媳妇终于熬成婆了,丁谓这个未来的大权臣、大奸臣就此进入了中书省并距离宰相之位仅一步之遥,而这还得归功于王钦若的举荐。
只是,王钦若这时候是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一手举荐的这个人将来会让他悔青了肠子,丁谓对他的反噬到时候会让他感觉爽不可言。
打倒了赵安仁、断了李宗谔的晋升之路,搞臭了王旦的名声,提拔了丁谓,王钦若这一出组合拳打得那叫一个虎虎生风,赵安仁、李宗谔和王旦纷纷翻身落马惨叫连连,可王钦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这些人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被谁给阴了。
至于丁谓,他可不会感激王钦若,他现在只会感激寇准当年把他从穷山恶水的地方提拔到了京城为官,只会感激赵恒,王钦若的名声在朝臣里面早就臭了,如果他知道是王钦若举荐了他恐怕都会暗自觉得羞耻——虽然他在很多人的眼里其实也是个奸邪。
综上而言,王钦若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为自己赢得了什么?他依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