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人中日后未必能够为大唐的格物之道作出什么贡献,但是能够留下一些种子,也是极好的,这便是杨易的本意。
片刻后。
就在众人议论着杨易曾经发表在《大唐日报》上的文章,比如引力、光学的初级理念进行探讨的时候。
一列车队姗姗来迟。
众人闻声一惊,纷纷看过去。
马蹄声渐渐停歇。
杨易从马车上走下。
旁边一众人先是一愣,旋即面色颇有些震动。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是本地的学子,对于杨易当然是认识的,当下连忙行礼。
一片颇为嘈杂的行礼声音响起,诸如“草民xxx见过魏国公”的声音此起彼伏。
杨易倒是没怎么在意,只是笑了笑。
“今日选择此地讲学,诸位不必拘谨,今日在此地的并非是什么魏国公,只是一位讲师,仅此而已。”
他在众人的目光下,走到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坐下。
这些学子均是围过来。
杨易微微一笑。
“我曾经在报纸上提出过三个问题,即......”
“日何以东升而西落?”
“苹果缘何坠地,而非飞天乎?”
“雨霁初晴,天际现虹,其色斑斓,然此诸色何起焉?”
“此三问虽为常识,却无人可疑其中玄妙。”
“我所铸此道,为格物之道,其中……………”
远处士卒护卫的马车此时也是缓缓停下。
车帘掀开,太平、长孙璃月、尉迟秀三人透着窗子看着远处杨易坐在石头上侃侃而谈。
长孙璃月若有所思道。
“千百年前,孔子杏坛讲学,老子函谷关著书讲学,荀子稷下讲学,皆为一时美谈,后来三者成圣,便流传千古,受万世景仰。”
“如今郎君乐游原讲学,日后百年后,说不定也要成就个物理圣人,格物圣人的名头。”
尉迟秀乌黑透亮的杏眸瞪大,有些吃惊。
“杨家令竟有这么厉害吗?”
她虽然对这方面不了解,平日里听杨易讲的那些也是不明觉厉,但是孔子、老子,荀子她是知道的。
这可是中原文化史上的丰碑,绝不可能被绕过的祖师爷级别的人物。
与他们类比起来,再看杨家令,小丫头的眼神里满是崇拜。
长孙璃月笑吟吟的看着杨易,眸子里微茫闪动,带着难言的意味。
“他开创一道学问,当为祖师。”
“若是此道日后如他所说发扬光大,再创大唐盛世,圣人的名头当然当得。”
尉迟秀轻轻吸了口气,杏眸瞪大。
“杨家令仅仅是比咱们大几岁而已。”
“居然这么厉害!”
便是一向吝啬夸奖的太平公主殿下此时也是微微颔首。
“不得不承认,我们身处这个时代,在见证一个传奇。”
“日后史学家必然不吝笔墨描述他们想象中的这个搅动风云的男人,而我们何其有幸陪伴在身边。”
旁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