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
“先生此言何意?”
秦鸣轻摇羽扇:
“主上还未参透刺史之位的玄机。”
“依某之见,不必分头征讨。
只需向五郡出檄文,宣告主上已就任扬州刺史。”
“令诸郡守前来述职。”
“来者即为归顺,不来者即是叛逆,届时挥师讨伐便是。”
“庐江郡距我最近。”
“若陆康应召而来,我军便可转向周昕。
若周昕亦至,则继续南进。”
“反之,若陆康抗命,便先取庐江,以儆效尤。”
“待平定庐江后,周昕若仍不从,再行征讨。”
“如此层层推进,未待战事终了,诸郡恐已望风归降。”
“这般安排,主上还需为攻伐对象犹豫不决吗?”
孙坚闻言豁然开朗。
确实。
身为刺史,自可号令诸郡。
顺者生,逆者亡!
“妙哉!
此计甚合吾意!”
孙坚朗声笑道:
“即刻传檄五郡,给这些人择路的机会!”
转头对王粲道:
“仲宣可记下了?”
“拟檄文,召诸郡守来寿春述职!”
王粲躬身应诺。
秦鸣继续进言:
“主上,除军务外,尚有两事亟待解决。”
孙坚正色道:
“还有何事?”
秦鸣竖起双指:
“当务之急,除经略扬州外,尚有两患。”
“其一,人才匮乏。”
“昔日讨董时期,军务繁重却条理分明。”
大业初定,九江新附,军政百务丛胫。
"
今我军虽据九江,然户籍未清,田亩未测,文武之才俱缺。
若止知征战,不谙治理,终非长久之计。
"
孙坚闻言蹙额:"
诚如卿言。
吾昔为郡守,皆系空降,亲信文吏甚寡。
"
转而又问:"
伯雅可有良策?"
秦鸣成竹在胸:"
臣有三策:其一,邀郡中世家子弟出仕。
既可暂解用人之急,又能安抚民心。
"
"
善!
此乃一箭双雕。
"
孙坚拊掌称叹。
"
其二,"
秦鸣续道,"
广贴求贤榜,不拘出身,唯才是举。
更可资遣商旅四方传扬,使天下英才悉知。
"
孙坚朗笑道:"
此计大妙!
纵耗万金亦在所不惜。
"
忽又追问:"
那三策?"
秦鸣含笑捋须:"
明日朝会议政时,容臣细禀。
"
("
三点要仰仗宗族之力。
"
"
孙氏在吴县曾是名门望族,亲族子弟众多,又与吴氏联姻,其中岂会没有可用之才?"
"
主公如今已有立足之地,不妨征召这些亲族子弟,委以官职,也能暂解燃眉之急。
"
在他看来,孙坚的宗族中人才济济。
与势单力孤的刘备不同,孙坚的弟弟孙静、族兄孙香、妻兄吴景都颇有才干。
除同辈外,子侄辈的孙贲、孙河等人也曾青史留名。
至于孙坚之子孙策,更是勇猛非常。
正值创业之际,若召来孙策,还能附带周瑜这等良才,岂不妙哉!
但秦谏言终究只是建议。
孙坚闻言却陷入沉默。
细细算来,他与儿女子侄已许久未见。
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先前忙于军务尚能压制,此刻被秦点破,顿时心潮翻涌。
孙坚苦涩一笑:"
常年征战在外,若非先生提醒,几乎忘却天伦之乐!
"
"
此策甚善,待议事后立即派人接他们过来!
"
说罢抬头问道:"
件难题已解,那二件呢?"
"
盗匪猖獗!
"
不待孙坚说完,秦已斩钉截铁道:"
这些山匪藏身丛林,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