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外清楚。
有个挑着菜筐的大婶路过,指着黑板问:“李伯,这孢子要是再飘出来咋办?”
李伯正坐在门口晒草药,闻言笑了:“只要咱不挖开古墓,再守着这些艾苗,它就飘不出来——放心吧!”
大婶听完,挑着菜筐乐呵呵地走了,嘴里还哼着青溪的小调。
第三幕
东河沟的古墓前,苏明正指挥着文物队的人往墓门缝里抹糯米灰浆。
灰浆是按老方子调的,糯米煮得软烂,混着石灰和细沙,抹在青灰色的墓砖上,很快就跟砖面粘在了一起。
晓棠蹲在旁边递灰浆桶,看着苏明用抹子把缝填得严严实实,忍不住问:“为啥不用水泥啊?水泥不是更结实吗?”
苏明手上没停,笑着解释:“糯米灰浆跟老砖的性子合,粘得牢不说,还能挡住潮气——潮气少了,暗地衣就长不出来了。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封墓法子,比水泥管用。”
说话间,墓门已经封好,几个人一起往上面盖土,直到把墓室彻底埋住,只在地面留了个小小的土丘。
晓棠从背包里拿出块提前做好的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此地有明晚期古墓,勿动土”
,找了根粗木杆,小心地插在土丘旁的薄荷艾丛里。
风一吹,木牌轻轻晃,艾叶的清香就飘了过来,跟墓砖的土味混在一起,竟一点也不冲。
“好了,以后这地方就安全了。”
苏明拍了拍手上的土,看着晓棠插的木牌,“你这木牌写得好,简单明了,比我们贴告示管用。”
晓棠笑着点头,心里却想着怀里的笔记本——得赶紧回去,把今天封墓的事记下来。
回到知青点时,天已经擦黑了。
晓棠把煤油灯点上,昏黄的光映着桌上的笔记本。
她小心地把那块从东河沟捡的碎砖拿出来,用布擦干净,贴在笔记本里;又把苏明给的木牍拓片、还有晒干的薄荷艾标本,一一摆好,用浆糊粘牢。
“哟,这是要当‘青溪通’啊?”
赵小磊端着个搪瓷缸进来,里面盛着刚煮好的红薯粥,“我娘让我给你端一碗,说你今天跟社员种艾辛苦了。”
晓棠接过粥,热气暖了手,看着笔记本里贴得整整齐齐的“宝贝”
,突然笑了:“以后要是再有人来东河沟,看见这笔记本,就知道为啥不能动这古墓的土了。”
正说着,知青点的门被轻轻敲了两下,陈杏探进头来,手里拿着个纸包:“晓棠,王婆婆让我给你带的,说你帮着村里辟谣,还教大家种艾,特意煮了俩鸡蛋。
我怕你不好意思收,先给你拿块硬糖垫垫,鸡蛋明天再给你带过来。”
晓棠接过纸包,里面的硬糖是水果味的,隔着纸都能闻到甜香。
她摸了摸笔记本里的碎砖,砖上的涩气早散了,只剩下淡淡的土温。
窗外又下起了毛毛雨,雨声落在屋檐上,淅淅沥沥的,远处的麦田里传来稻穗晃动的轻响,像在跟她点头——这青溪的土,这土里藏的理,终于都好好地守下来了。
(第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