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倒是幌子,朱标更关心的,当然是自己皇儿的教育问题。
“这倒是个问题。”朱元璋说着看向陆羽。
这次科举,国子学大获成功,不少举子转头新学,都希望来国子学深造,若陆羽这么一撩挑子,确实耽搁新学发展。
陆羽显然早已想好了对策道:“殿下不必担心,我心中已经有了接替我的人选。”
“谁?”朱元璋顿时好奇。
陆羽赶忙道:“此人名为道衍,是位有德高僧,一直跟随我学习新学,先前印制宝钞时,他也曾出力……”
道衍自一头扎进科学大道后,对科学狂热非常,他从陆羽身上学习了不少后世知识,并自己钻研思索,悟出不少门路。
若非陆羽领先他数百年的知识,只怕都要被他给赶上超越了。
有道衍在国子学,倒是能叫人放心。
“这个道衍是刘基的好友,又得你陆羽看中,想来也是有真才实学的,在你回来之前,咱会让他暂代你的祭酒之职!”朱元璋点了点头,显然是同意了此事。
陆羽是朱元璋看重的人,而这段日子,道衍一直跟在陆羽身边,朱元璋不可能不调查,不过除了查出他和刘伯温是好友之外,就没查出什么,如今得陆羽举荐,他也不会反对。
交托完国子学的事,陆羽再转身去,朝一脸担忧的朱标道:“至于皇孙的学业……临走前,臣会布置一些作业,留带太孙继续学习,如若他有什么困惑,也可去国子学寻道衍大师解惑。”
“这道衍大师当真能教好雄英?”朱标还有些担心,他显然更愿意相信陆羽。
对此,陆羽心里默默腹诽,他连朱棣都能教出来造反,还教不好一个朱雄英吗?
而一旁的朱元璋则嗤笑起来,摆手说道:“洛阳离应天府又不远,真有什么问题,来回一趟算不得大事,你何苦这般操心?”
听朱元璋这么一说,朱标顿时反应过来,当即点了点头。
……
自上回朝会上,贝琳以国运天象之说,劝阻了朱元璋的迁都之念后,已过了半个月。
半月间,朱元璋再没提过迁都之事,而贝琳也因此在朝臣中威望大涨,不少朝臣都举着双手赞扬他,而朝中对于此事,渐渐没了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