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他连忙说道:“印钞之事牵涉颇多,要对统筹计算有极强的钻研,臣怕是没这份耐性的,不过,臣倒是有几个合适人选,可以推举给陛下!”
显然,为了让朱元璋不再打自己的主意,他准备推几个人出来。
朱元璋虽有不满,却仍难道着性子甩手道:“说!”
陆羽拱手道:“臣在国子学中,有几个得意门生,其中有一人名叫杨寓,他对算学之道极为精通,另还有方孝孺、黄观等生员,也是精于算道,心性坚忍敏慧之人……若叫他们来执掌印钞之事,想必大事可成!”
朱元璋眉头一皱道:“精于算学、心性坚忍……他们是你的学生,难道比你还厉害?”
陆羽嘿嘿一笑道:“管理印钞一事需得严谨克己,陛下也知道我这惫懒性子……”
言下之意,我陆羽出了名的懒散贪玩,干不好这严谨差事。
朱元璋没好气白了他一眼道:“看来你对那几个学生倒很信任,莫不是他们在历史上都有什么大的名气吗?”
“额!陛下怎么知道?”陆羽呆愣住了,脱口而出道。
“原来还真是呀!你给咱说说,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有什么名气?”朱元璋本来是随口一说的,但没想到真就这么回事,他当即有些兴趣,连忙问道。
原来你是随口说的呀!
陆羽顿时有些无言,不过还是实话实说道:“杨寓又名杨士奇,乃永乐朝的内阁首辅,三杨之首,为永乐盛世出了不少力气;而黄观更是科举奇才,有明一朝,就只有两人连中三元过,其中一人就是这黄观;至于那方孝孺嘛……”
陆羽对几个生员的推崇,让朱元璋十分诧异。
他立马生出猜测:“难不成这几人在我大明……都是卓有成就之人?”
陆羽最大的优势,便是通晓历史。他肯冷眼相待,想必这几人都是青史留名的大人物。
被他猜中,陆羽也不辩驳,连连点头承认:
“这杨寓在后世,可是宰辅重臣般的人物,他为后来的大明盛世立下不小的功劳。”
“而这黄观,也是青史留名的忠义之士,他更是科举奇才,年纪轻轻便是三榜状元。”
“至于那方孝孺嘛……”
说到最后一人,陆羽稍有些犹豫。
毕竟方孝孺后来为朱棣赐死,虽有忠义之名,却也因跟齐泰、黄子澄等人走得过近,无端失了些声名。
想了想,陆羽还是照实道出:“陛下可曾记得,我曾向你提过,建文帝朱允炆身边,有三大谋臣。”
朱元璋立时惊叫道:“这方孝孺该不会是你说的‘建文三傻’之一吧?”
他的脸色立即拉了下来,你小子举荐谁不好,举荐个这样的人。
陆羽忙解释道:“这方孝孺确是所谓‘建文三傻’之一,但他与黄、齐二人不同,他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况且此人忠肝义胆,在靖难之后,仍誓死效忠建文帝,因不愿给朱棣草拟圣旨,被诛灭十族!”
“十族?”朱元璋惊愕道,虽说历史上常有“诛九族”之说,但真正落实这刑罚的,其实并没几个,而这方孝孺竟然被诛十族,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唏嘘一叹,朱元璋不无感慨道:“此人倒是个忠义之士!”
陆羽赶忙点头:“方孝孺忠心耿直,又兼才学过人,若是陛下知人善用,定是大有可为!”
朱元璋敛目深思,片刻后点点头道:“你所说几人,确是名扬青史的有识之士,他们既精于算道,想必能妥善管理印钞之事。”
陆羽刚要拱手谢恩,朱元璋却又话锋一转道:“不过……他几人当下只是国子学生员,未经历练,也未在仕林中杨名,若任他们做这新衙门的主官,怕是要引起朝堂纷议的……”
话说一半,朱天子挑了挑眉,拿戏谑目光在陆羽脸上扫了一扫,眼神中颇多暗示。
陆羽哪里不懂他的心思,无奈拱手道:“臣可兼领这主官之职,率领这几位学生共管宝钞之事!”
学生们没资历,也只有他这老师出场撑门面了。
朱元璋打的就是这个念头,闻言拊掌大笑道:“有你在,咱就放心多了嘛!”
陆羽暗下连翻白眼:“但我可提前说好,我对这印钞之事其实懂的不多,只能给点意见,具体的事,怕还要这些学生多多操持。”
总要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不是!
朱元璋连连摆手道:“有你坐镇,咱放心,具体如何操持,任由你分配做主便是。”
事已谈妥,他再不给陆羽反悔的机会,当即拍拍屁股离开,独留陆羽兀自叹气:“好容易闲了几天,又摊上个苦差事……”
……
朝廷财政吃紧,既然打定主意要重启宝钞,朱元璋是一刻都不愿耽搁。
若依他自己性子,和陆羽谈妥之后,当晚回去便要拟旨定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