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先遣营的指挥官,一位名叫小林健司的中佐,正与太平洋舰队的海军陆战队指挥官,来自阿美利坚的汉森少校,以及棒子国当地驻军的朴准将进行会谈。
气氛并不融洽。
小林中佐语气强硬:“根据太约联合司令部指令,釜山及周边关键防御节点的指挥权,将由我方统一协调。”
“贵军需配合我部完成防线加固和情报共享。”
朴一生准将脸色难看:“中佐先生,这里是棒子领土。”
“指挥权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磋商。”
“而且,贵方提供的这些……志愿部队,其战斗力和可靠性值得怀疑,我们需要时间进行整训和评估。”
汉森少校则相对务实,他更关心实际防御部署:“先生们,当务之急是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和纵深防御。
“北方的装甲力量不容小觑。”
“我建议,将我们的技术兵力(指美日部队)重点部署在反坦克和防空关键节点。”
“前沿观察哨和阵地防御可以交由……呃……志愿部队和部分棒子军单位负责。”
他巧妙地避免了直接评价阿三部队的战斗力,但意图很明显。
会议在隐形的交锋和妥协中进行。
最终达成的方案是:由美日技术单位构成防御体系的骨干和“大脑”
,棒子军负责主要防区的支撑,而数量庞大的阿三“志愿旅”
则被填充到最前沿的非关键阵地和漫长的警戒线上,充当人肉警报器和消耗品。
【内部整合-阿三遗产的消化与阵痛】
在霓虹本土以及部分海外基地,对阿三“遗产”
的消化吸收也在紧张进行,但过程远非一帆风顺。
佐世保军港,那艘伤痕累累的“维克拉玛蒂亚号”
航母静静地停靠在专用码头,周围架设起了严密的警戒线和防辐射屏蔽装置。
霓虹的技术专家和海军军官登舰进行检查,结果令人沮丧。
舰体结构在多次冲击和缺乏维护下受损严重,动力系统故障频,舰载电子设备大多落后且兼容性差,更重要的是,反应堆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修复和改装这艘船,使其形成战斗力,所需的资源和时间,可能比建造一艘新的直升机航母还要多。”
一位资深舰船工程师在报告中写道,“其象征意义或许大于实战价值。”
最终,霓虹海军内部达成的共识是:有限度地修复“维克拉玛蒂亚号”
,将其作为训练舰和必要时辅助航空平台,同时重点拆解其上有价值的技术和设备,用于研究和对其他舰艇的升级。
这艘曾经代表阿三海军野心的巨舰,其最终命运很可能是被慢慢“榨干”
价值后废弃。
对于接收的阿三海军其他舰艇,如几艘“加尔各答”
级驱逐舰和“什瓦利克”
级护卫舰,情况稍好,但整合同样困难。
语言障碍、操作习惯差异、装备体系不兼容等问题层出不穷。
霓虹军官试图将自家的一套标准和战术强加过去,引起了阿三官兵的抵触情绪。
虽然不敢明着反抗,但消极怠工和“理解偏差”
时有生。
更让霓虹高层头疼的是那批被“请”
来的阿三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们被安置在戒备森严的研究所里,享受着比普通难民好得多的物质条件,但行动受到严格限制。
这些精英们并非心甘情愿,许多人对故国的崩溃悲痛欲绝,对霓虹趁火打劫的行为充满愤怒。
他们在研究中出工不出力,或者故意设置技术障碍,使得蝎尾狮项目迭代相关技术的转移和后续研究进展缓慢。
中村一郎大臣在听取田中信雄的汇报后,阴沉着脸说道:“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非常手段。”
“挑选几个不那么合作的典型,处理掉。”
“让其他人明白,他们的家人他们的未来,都掌握在我们手里。”
“同时,也可以许诺更优厚的条件,分化他们。”
尽管太约动员的场面搞得沸沸扬扬——舰队巡航、部队部署、宣传片日夜播放,试图营造出一种同仇敌忾、严阵以待的氛围,但在高层内部,深刻的恐惧和无力感从未消散。
他们心知肚明,所谓的“最高战备状态”
更多是一种姿态,是绝望下的自我壮胆。
整合需要时间,而时间似乎并不站在他们这边。
北部军事特区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