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工作的人确实能通过终端里不断增加的贡献点兑换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而偷奸耍滑者只能维持在最基本的生存线时,抱怨声很快被一种紧迫的积极性所取代。
系统算法对“磨洋工”
行为的精准识别和预警,更是让混日子的空间被压缩到最小。
除了物质上的重建,心灵的抚慰也同样重要。
随队而来的心理辅导员们开始工作,他们组织集体谈话,进行个别疏导,鼓励幸存者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宣泄压抑的情感。
虽然创伤非一日可愈,但专业的介入和集体生活的温暖,开始慢慢融化一些人内心的冰封。
教育恢复的度惊人。
在条件许可的安置社区,临时学校很快建立起来。
教师们利用能找到的任何教材和资料,结合“远征”
系统提供的标准化知识库,开始给孩子们上课。
语文、数学、自然常识,以及至关重要的防疫知识、生产技能和纪律教育。
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穿透安置点的嘈杂,传向远方,这声音比任何炮火都更能象征生命的韧性与文明的回归。
医疗系统也在全力运转。
设立在安置区内的医疗点处理着各种伤病,从战斗中的外伤,到长期的营养不良,再到各种因恶劣环境引的疾病。
药品虽然依旧紧张,但在“远征”
系统的统一调配下,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一些重伤员和复杂病例,则被后送到条件更好的新宁市医院。
随着桂柳市秩序的初步稳定,与新宁市本部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更多的物资通过恢复的交通线源源不断运来。
一些在桂柳市现的对复兴至关重要的设备、技术资料和稀缺原料,也被登记在册,准备运往新宁市支援那里的工业复苏。
更重要的是,桂柳市庞大的人口基数,经过“远征”
系统的筛选和培训,开始反哺整个复兴体系。
一批批表现优异、技能合格的幸存者,被系统标记出来,组成新的工作队,准备派往其他需要清理和重建的区域,或者加强新宁市的建设力量。
他们不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可再生的人力资源。
在市政府大楼(现已更名为桂柳市临时管理委员会所在地)的顶层,那面红旗依旧迎风飘扬。
楼下广场上,曾经堆积的尸骸已被清理干净,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列队的士兵、忙碌的工作人员和开始恢复生机的城市景象。
夜幕降临,安置社区内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灯火,那是临时恢复的供电和人们使用的节能灯具。
广播里播放着舒缓的音乐和来自新宁市的新闻简报,通报着生产建设的喜讯,也传递着来自更高层的指示与关怀。
站在窗边,能够看到远处仍有工程部队的探照灯在扫射,那是最后的清理和加固作业。
但城市的主体,已经告别了死亡的寂静,重新被人类的活力所填充。
桂柳市的战役,以钢铁洪流的碾压开始,以“远征”
系统的精密编织告一段落。
而这一次的胜利,意义远不止于收复一座城市。
在地理上,这三座城市天然地构成了广南省中部一条至关重要的战略轴线:新宁作为府,是政治、文化和综合枢纽。
桂柳是传统的工业重镇和交通要冲。
而天宾则地处两者之间,拥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是天然的工业走廊。
这条“新-天-桂”
轴线的打通,绝非简单的三座城市光复,它意味着一个具备强大内循环能力和战略纵深的复兴根据地已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