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街上过年的气氛浓得能掐出油来。
陆羽的两间服装店却一反常态地提前挂上了“春节休息”
的牌子。
店里收拾得利利索索,货架拿白布盖好了。
几个店员刚开始还嘀咕着怎么放假这么早,就见陆羽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兜子,风风火火地进来了。
“都过来,开个小会。”
陆羽把兜子往柜台上一放,出沉甸甸的声响。
她没绕弯子,直接从兜里先掏出一叠信封,捏在手里,厚度很实在。
“这一年,大家辛苦了。
咱们两家店,账我都看了,挣了钱,是大家的功劳。”
她开始点名。
“刘姐,这是你的。”
刘姐接过信封,手指一捏,隔着信封就感觉到那摞钱的厚度远平常工资。
她愣了一下,迅抽开看了一眼,嗓门瞬间高了八度,“老板!
这,这也太多了。”
陆羽眼皮都没抬,“你这个月销售业绩第一,该拿的。”
“小娟,你的。”
刚满二十的小娟接过信封,掂量了一下,嘴巴张成了o形。
她偷偷抽出几张“大团结”
,数了数,脸一下子激动得通红,话都说不利索了,“老板,我,我,真挣这么,多钱了?”
每个接到信封的人,反应都差不多。
先是愣住,然后是难以置信的惊喜。
店里一时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捏搓纸币和倒吸凉气的声音。
完工资和奖金,陆羽又话了,“今年年货,都放在外面,大家出去,逐个跟张助理领就行。”
众人走出去一看,更是吸了一口气。
油脂透出来的五香猪头肉,沉甸甸一刀;用麻绳捆得结结实实的大带鱼,银光闪闪;印着红字的特级红枣,颗粒饱满;还有用网兜装着的国光苹果,个个溜光水滑。
这些东西,有钱都不一定能一次买到这么齐全、这么好的。
而陆羽每一样都给大家准备了。
店里最年长的郭姐看着那堆年货,又捏了捏手里的信封,喉咙有点堵。
她往前站了一步,声音带着点颤,“老板啊,你给我们这么多,你自己还挣啥?”
陆羽看着大家,笑着回答:“钱是挣不完的,大家跟着我干,把店当成自己家一样操心,年底了,让家里人过个肥年,不是应该应分的吗?”
她顿了顿,语气干脆道:“行了,都别愣着了。
赶紧把东西收拾好回家。
该炖肉的炖肉,该炸鱼的炸鱼。
过了初八,都给我精神神神地回来上班。”
店员们互相看着,脸上是压不住的笑。
小娟把信封小心翼翼塞进棉袄最里面的口袋,还用手按了按。
刘姐已经开始利索地找绳子捆带鱼了。
“谢谢老板!”
“老板,过年好!”
“初八肯定准时到!”
……
大家拎着丰厚的年货和更丰厚的心情,互相招呼着,说说笑笑地离开了店铺。
门关上,店里安静下来,陆羽看着空荡荡的店铺,心里想着:明年,继续辉煌!
很快到了大年三十,京市的年味儿穿透了大街小巷。
陆羽家今年格外不同,不回乡下过年了。
因为除了她公公和小叔小婶在老家,娘家和婆家的人都在京市了。
而且等过完元宵节,她公公和小叔小婶也就搬来了。
关键是陆羽两口子都忙得脚不沾地,所以今年就没有兴师动众回乡下了。
好在,家人团聚的地方,就是年。
到了傍晚,陆羽家里那叫一个热闹。
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还嫌不够宽敞。
男人们帮着搬凳子,女人们在厨房和堂屋之间穿梭,端菜摆碗。
孩子们在腿边钻来钻去,尖叫嬉笑,被呵斥一声,吐吐舌头又跑开。
厨房里,钱氏和陆奶奶成了绝对主力,沈烟打辅助。
钱氏掌勺,锅里炖着红烧肉,咕嘟咕嘟冒着泡,酱色的汤汁浓稠,肉香扑鼻。
沈烟在一旁麻利地处理一条大鲤鱼,准备做糖醋鲤鱼,嘴里还念叨着:“这京市的鱼,看着就是比乡下的精神。”
“亲家母,你那鱼收拾利索没?我这儿油锅可热了!”
钱氏喊了一嗓子。
“来了来了!
保准给你弄条跃龙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