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其实刘备能理解郑玄的顾虑。
郑玄确实是个有气度也有人生目标的大儒,他本人其实也不追求做官……但没几个人能勘破“名”这个字。
取才当取德,这本身也没错。
开了考试这条路,给了所有人机会,确实会使得很多人为了追求做官而不事生产,这也是事实。
——但这些为了做官而不事生产的人大多是考不上的,因为刘备这边出的题目不是经义,而是实际工作中面对的难题,如果没有实际解决事务的能力,即便过了笔试也过不了面试,更过不了从事考察期(临时工试用期)。
但郑玄提了这么多反对的理由,看起来都有道理,却没提那个最重要的点……
“康成先生反对取士,到底是因为此事改变了先人成法,还是因为此事断了名教之名?”
刘备反问道。
郑玄沉默了一会,盯着刘备摇头:“以无德无名之徒为官,此事断了往日安定之法,断了名儒百年传继之本,必使天下大乱……使君辅国治天下,为何不求安,非要求乱呢?”
“天下还不够乱吗?五年前黄巾是如何乱的?青徐两年前是如何乱的?名儒们在纷乱之时又做了什么?说得不客气一些——康成公名满天下,四海皆敬,但康成公您能使天下安定吗?”
刘备又反问:“而那些无德无名的兵卒粗人以命相搏,那些无德无名的农奴辛劳治水,这才平了青州之乱……名儒们做了什么?”
郑玄默然不语,只微微摇头。
“康成公,不用绕圈子,我知道名教乃名儒立身之本,但这名……有多少是真名?孔文举五岁便以让梨之孝悌名扬天下,可他孔家为大汉做了什么实事?!”
刘备也不想掰扯太多,直言道:“天下安定不是靠虚名维持的……百年传继也不该靠私塾传经。天下大乱本就因名而起,断了名教才能让名成为真名,仁善孝义之名要有真名才值得崇敬!”
“我也知道康成公在忧心什么……无非是担心从此以后名士门下难以出头,以至名士地位落入尘埃……可是,康成公,你如今是稷下学宫祭酒,只要能维护稷下学宫公平传道之名,就必然能得万世不易之功。”
“我不是在求乱,而是在平乱。康成公若是想不通,我也不为难,请自归乡里便是……”
郑玄长叹了一声,没再辩驳,向刘备拱手拜别,转身离开了。
郑玄反对考试取才,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在于刘备的考试不再以名取士,也不考经义文章。
大儒也拧巴啊……用了一辈子养出了名望,用了一辈子得到了经义的解释权……大儒本身不追求做官,但却需要靠名望和释经权立身。
那些追求做官的是运动员,而郑玄这样的大儒,是教练和裁判。
但现在评判标准变了……那这一辈子钻研的东西,就真的只能用于道德教化了,当不了裁判了啊。
可郑玄也很清楚,一旦某个东西只能用于道德提升,那就很少有人愿意学……
——有几个人花钱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求学,要么是为了学谋生技能,要么是为了获得名士门生的身份,或是结交同门获取人脉等等。
名士的价值就在于‘名’,不再以名取士,只论实务才干,这对天下名士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会使他们与那些普普通通的私塾蒙师没区别。
郑玄回乡了,他倒是没有诋毁刘备——立场不同而已,郑玄虽然心里不满,但反对也是公开对刘备表达,不是那种玩阴谋的人。
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