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以及混凝土浇筑工艺提出了一些疑问。
他们担心在当地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下。
可能会出现沉降不均以及混凝土开裂的问题。
想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
国内专家们听完,纷纷点头,开始各抒己见。
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
沉稳地说道:“针对桩基施工深度。
我建议结合英方提供的最新地质勘探报告,再往下深挖2-3米。
这样能更好地穿透软土层,打到坚实的持力层上,确保桩基的稳定性。
同时,在混凝土浇筑工艺方面。
可以采用我们最新研发的温控搅拌技术。
实时监控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避免因温度应力导致开裂。
这项技术在国内几个大型项目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效果非常显着。”
张伟华一边认真聆听,一边飞速记录着专家们的每一个建议。
并不时通过眼神和赵长天、李明达交流。
确保大家都能跟上思路。
三人围坐在会议桌旁,针对专家提出的优化建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赵长天眉头紧锁,思考片刻后提出:“虽然这些优化建议听起来很不错。
但我们还得综合考虑成本和工期的影响。
深挖桩基意味着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
温控搅拌技术也需要额外采购设备。
咱们得核算一下。
看看能否在英方可接受的成本范围内实现这些改进。”
李明达接过话茬:“赵哥说得对,我初步估算了一下。
如果采用这些优化措施,工期可能会延长一些天。
但从长远来看,对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升是巨大的。
我们可以和英方协商,看看能否在其他环节上压缩时间。
或者适当调整合同价款,以平衡成本和工期的矛盾。”
张伟华也补充道:“我这边再联系一下国内的财务团队。
让他们根据英方的预算标准。
做一个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
给我们提供一个精准的数据支持。”
就这样,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深入探讨。
三人结合英方场地实际,敲定了详细的答疑方案与技术调整策略。
这份方案既充分考虑了英方的关切。
又兼顾了中方的利益和项目的整体可行性。
为下午的实地勘察和后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带着精心准备的完备方案,三人马不停蹄地奔赴英方项目现场。
一到现场,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
远处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阵阵轰鸣。
赵长天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状态。
他知道,他们即将迎来考验。
李明达手持施工图纸,大步走在最前面。
他的眼光犀利,不放过图纸上的任何一个细节。
对照着现场实景,向英方施工人员及技术骨干——
逐一阐释关键技术环节操作精要:“大家看,这个区域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承重部位。
按照设计方案,我们需要先进行深基坑开挖。
深度要精确控制在10.5米,误差不能超过正负0.1米。
在开挖过程中,要采用分层分段的方式。
每挖一层,就要及时进行边坡支护,防止坍塌。”
说着,他拿起旁边的一把铁锹。
亲自示范标准的挖掘动作和坡度控制方法。
让在场的人员能更直观地理解。
英方的一位年轻施工人员挠了挠头。
有些疑惑地问道:“李先生,为什么要控制这么精确的深度呢?
我之前参与的项目好像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
李明达微微一笑,耐心解释道:“这是因为我们的设计,是基于对这片场地详细的地质勘察数据。
如果深度不够,可能无法满足承载要求。
导致后期建筑物沉降。
而挖得太深,不仅浪费成本,还可能破坏地下的稳定结构。
所以,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有着科学的依据。
都是为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在李明达讲解的过程中,赵长天全程陪同在侧。
他用流利的英语协调双方人员,化解意见分歧。
当英方提出一些关于施工顺序调整的建议时,赵长天仔细聆听。
然后从整体施工进度、资源调配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我理解你们提出调整施工顺序——
是为了提高局部区域的施工效率。
但从整个项目来看,如果按照你们的建议。
可能会导致后续工序的衔接出现问题。
比如材料运输通道被堵塞,大型机械设备无法按时进场等。
我们不妨综合考虑一下。
看看能不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