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的橙红色,如梦如幻。
城市还在睡眼惺忪之中,街道上仅有稀疏的车辆缓缓驶过。
偶尔几个行色匆匆的路人裹紧大衣,快步穿梭在清冷的晨风中。
赵长天大步朝着酒店的方向走去。
回到酒店房间,赵长天径直走到桌前,“啪”地一声打开台灯。
瞬间,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堆满资料的桌面。
他翻开那本密密麻麻记录着项目细节的笔记本。
手指轻轻抚过纸张。
似乎想要从中再次捕捉到昨日与英方首次对接时的每一丝灵感。
他仔细回顾着每一个场景、每一句话语。
那些英方提出的疑虑和潜在分歧点。
此刻就像一把把亟待解开的锁,沉甸甸地横亘在项目推进的道路上。
他拿起一支笔,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不一会儿,一份亟待研讨的技术问题清单就呈现在眼前。
每一个问题旁边。都密密麻麻写着自己初步的思考方向和可能的应对策略。
那些小字仿佛是他为这场“战斗”精心绘制的地图。
为即将到来的晨会做好了充分准备。
待李明达和张伟华准时赶到。
赵长天迅速召集他们。
就在酒店房间,以床为临时会议桌。
开启这场关键的晨会。
鉴于英方对中方拟定的施工技术方案部分细节存疑。
作为技术骨干的李明达当仁不让,率先发言。
他从随身的文件包中掏出几张早已准备好的简易示意图。
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技术原理的关键脉络——
各个组件的设计依据,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
那示意图看似简单,却凝聚着他熬夜的心血。
他先清了清嗓子。
那细微的咳嗽声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然后走到床边,将示意图平铺开来。
小心翼翼地用手抚平纸张的褶皱。
他一边用手指沿着线条比划,一边详细讲解。
声音沉稳且自信:“大家看,这部分英方质疑的技术环节。
其实我们的设计初衷是基于对现场地质条件的深度勘察。
以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变量的预估。
我们前期派遣的地质勘探团队在这里,也就是项目的核心区域——
发现地下土质结构极为复杂。”
说着,他拿起桌上的一支铅笔。
当作桩基模型。
微微弯曲手指模拟不同土质的受力情况。
“有多层不同硬度的土壤,还夹杂着一些岩石层。
所以,我们在设计桩基的时候。
采用了这种复合型的桩基结构。
它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土质的承载需求。
确保建筑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使用过程中都足够稳定。”
张伟华微微皱眉,提出自己的疑问:“但是,英方提出的那种传统桩基方案。
虽然相对简单,可在他们以往的一些小型项目中应用效果也还不错。
我们该怎么说服他们接受我们的方案呢?”
李明达看了他一眼,嘴角上扬,露出一抹胸有成竹的笑。
继续解释道:“英方的传统方案在小型项目、地质条件相对单一的情况下确实可行。
但我们这个项目规模大、地质复杂。
一旦遇到极端天气或者地质变化。
他们的方案很可能出现根基不稳的问题。
我们有详细的数据对比,就在这份报告里。”
他说着,从文件包中又翻出一份厚厚的文件。
文件的封面已经有些磨损,显然是被反复翻阅过。
“这里面记录了我们模拟不同工况下,两种桩基方案的绩效指标。
像我们的方案在稳定性、耐久性以及后期维护成本上都具有优势。”
张伟华接过报告,仔细翻阅着。
手指不时在页面上滑动,不时地点头表示认可。
赵长天也一直专注地听着。
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关键信息。
此刻他抬起头,看着李明达说道:“明达,你讲得很清楚。
不过英方可能还会关注施工难度和工期的问题。
这方面你有考虑吗?”
李明达微微点头,回答道:“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说的。
虽然我们的方案看起来复杂一些。
但只要施工人员熟练掌握操作要点。
按照标准化流程作业,施工速度并不会比英方方案慢。
而且,我们可以在前期培训上多下功夫。
让英方施工团队尽快上手。
关于施工难度,我们也设计了一些辅助工具和工装。
能够有效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施工效率。
这是具体的说明。”
他又从包里拿出几张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