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县。
在平阳县,县衙贴出告示,凡送女童入学的人家,可减免部分赋税。
起初,百姓们半信半疑,可当隔壁村的张家闺女因识字算术,被县里新开的织坊聘为账房,月钱比壮年男子还高时,观望的人家终于坐不住了。
&0t;读书真能换饭吃!
&0t;成了街头巷尾最常听到的话。
李家的大女儿在绣庄当学徒,因会写字记账,被东家提拔做管事,月钱翻了一倍;王家的幺女学了医术,在药铺帮忙,连县里的郎中都夸她有天分。
渐渐地,&0t;女子无才便是德&0t;的老话,再没人提了。
朝廷见状,顺势在各州县设立&0t;劝学司&0t;,派女官下乡宣讲:&0t;女子读书,不是赔钱,是投资!
&0t;还设立奖学金,成绩优异者,无论男女,皆可领钱粮补贴家用。
富户们见风使舵,纷纷捐钱办学,美其名曰&0t;积德行善&0t;,实则盘算着——自家若娶个识文断字的媳妇,岂不是能帮着打理家业?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乐见其成。
有些酸儒摇头晃脑:&0t;牝鸡司晨,阴阳颠倒!
&0t;可当他们现,自家儿子因不学无术,连个账房先生的活儿都谋不到时,终于闭了嘴。
也有顽固的老族长,死守着&0t;女子不出闺阁&0t;的旧规,可当他们看见别族因女子读书而日渐兴旺,自家却愈没落时,终究扛不住族人的怨声,灰溜溜地改了族规。
几年光景,风气大变。
女娃们背着书包上学堂,再没人说&0t;浪费钱&0t;;女子出门做工,也再没人指指点点。
甚至有些开明的地方,女子也能继承家业、立户当差。
朝廷见成效显着,又下了新令:各州县需按人口比例设立学堂,违者罚俸。
至此,&0t;吃饱穿暖,孩子有学上&0t;的目标,算是初步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