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以保存。
你看书页上的水渍,是眼泪留下的痕迹。
"
在沈老的讲述中,这些旧书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一个个鲜活人生的见证者。
一个冬夜,陈默加班后路过书店,现里面还亮着灯。
推门进去,却不见沈老身影。
"
沈老?"
他呼唤道。
无人应答。
但书店深处传来细微的说话声。
陈默循声走去,在哲学区的书架间,他看见一个模糊的身影正在翻阅书籍。
那是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人,身形半透明,在灯光下若隐若现。
陈默屏住呼吸,以为自己眼花了。
但当他眨眼再看时,那人影依然在那里。
更令人惊讶的是,书架旁还坐着其他几个模糊的身影,都在静静地阅读。
他们穿着不同年代的服饰,有的像民国学生,有的像七八十年代的工人。
"
你也能看见他们?"
沈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陈默吓了一跳,转身看见沈老端着茶盘,面带微笑。
"
他们是"
陈默声音颤。
"
爱书人的灵魂,"
沈老平静地说,"
舍不得离开这些书,就留下来了。
"
原来,墨香书屋不仅是旧书店,还是这些"
书魂"
的栖息地。
他们大多是书店的老主顾或捐书人,死后因对书的执念而滞留在此。
"
那位穿中山装的,是王教授,专研康德哲学,"
沈老指着刚才那个身影,"
去世十年了,每晚还来重读他的《纯粹理性批判》。
"
"
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叫小梅,文革时为保护一批禁书付出了生命。
她现在守护着那批书,不让它们再受伤害。
"
陈默震惊得说不出话。
但奇怪的是,他并不感到害怕,反而有种莫名的感动。
那晚之后,陈默开始能看见更多的"
书魂"
。
他们安静地徜徉在书架间,重读心爱的书籍,偶尔相遇时还会点头致意。
通过沈老的介绍,陈默认识了这些特殊的"
读者"
:
总在古典文学区徘徊的老先生,生前是中学语文教师,能背诵全本《离骚》;
爱在儿童区给孩子讲故事的奶奶,是一辈子的幼儿园老师;
还有那个总是在寻找某本特定小说的年轻人,是在车祸中丧生的作家,死前正在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
陈默渐渐习惯了他们的存在,甚至开始帮他们寻找想要的书籍。
作为回报,"
书魂"
们也会在他整理图书时提供帮助——当他找不到某本书时,总会有个模糊的身影指出正确的位置。
一天,沈老突然病倒了。
陈默将他送医后,暂时接管了书店。
"
别担心他们,"
病床上的沈老虚弱地说,"
他们会帮你的。
"
果然,当陈默第一次独自开店时,"
书魂"
们表现得格外合作。
书籍整理得井井有条,账目清晰明了,甚至连最难找的绝版书都能迅定位。
但陈默现,"
书魂"
们开始变得焦虑。
他们频繁出现在沈老常坐的茶室,望着空荡荡的椅子窃窃私语。
王教授的魂魄告诉陈默:"
沈先生的时间不多了。
我们感应得到。
"
陈默心中沉重。
他明白沈老对"
书魂"
们的重要性——不仅是书店的守护者,更是他们与这个世界的情感纽带。
沈老出院后,身体大不如前。
医生说他需要静养,不能再劳累。
但老人坚持每天来书店坐一会儿,说是放心不下他的"
老朋友们"
。
"
我走后,这书店"
一次喝茶时,沈老欲言又止。
陈默明白他的担忧:"
我会常来照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