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千禧年的怀旧病毒,萤光棒与老cd机的跨时空狂欢
隨著电影上映,冷门档期有时候也有冷门档期的好处。
那就是竞爭对手少!
所以排片场次相当给力。
不过,伴隨著观影人数的增加,两极分化的情况越发的严重。
对於喜欢这部电影的人能给出9分的高分评价。
“豆瓣长评(9.2分)《二十年青春祭,一场眼泪与笑声的狂欢》
“陈默太懂如何戳中年人的泪腺了!当杨蜜翻出2003年的cd机播放《女人》,当范彬彬对著镜子涂廉价口红说『以后我要走坎城红毯』,我哭到隱形眼镜移位。
这不是电影,是我们这代人的青春標本——那些为偶像打架的傻气、毕业分別时强装瀟洒的拥抱,全被拍出来了!”
微博大v“怀旧电影院”:“被年轻观眾打低分不意外,因为他们没经歷过用p3偷偷听《风继续吹》的晚自习。但对我们80后来说,这部电影的每个细节都是暴击:课桌下的娱乐杂誌、校门口五毛钱的贴纸摊、甚至『为哥哥打架』的桥段——2003年我们班真有女生为此掀了隔壁班桌子!”
虎扑直男高赞帖:“承认吧,你们骂『卖情怀』是因为不敢面对自己老了!看到赵莉影饰演的单亲妈妈在ktv吼《super star》时,我们宿舍三个老爷们集体破防。什么叫好电影就是能让30岁的人边骂『矫情』边偷偷擦眼泪!”
时光网老男人:“这部电影真的超出预期,最初是衝著支持陈默,顺带著养眼去的,毕竟,影片集合了当下娱乐圈最豪华的顏值天团女明星,哪怕是看这个就已经值回价票了!
然而没想到就这么一部电影,我既然看哭了,因为对经歷过2003年的人,电影是“青春回忆的钥匙”!”
差评自然不少。
专业影评人陈柏:“技术层面无可挑剔,但情感表达过於討巧。用哥哥/梅姑离世製造衝突,如同在葬礼上卖纪念品——有效,但不够体面。比起陈默前作《失恋33天》的细腻,这次更像用黄金拍了个镀金摆件。”
知乎热答:《阳光姐妹淘:一场精致的情怀诈骗》
“全片充斥著『快哭啊这里该哭了』的算计!用绝症、逝者、怀旧金曲当催泪弹,本质是陈默对粉丝的情感pua。更可笑的是『为偶像打架』的设定——2023年还在用『脑残粉』当热血標籤,建议改名《致我们终將降智的青春》。”
这个帖子下引发了千楼骂战。
“呵呵,用2023年的眼光来看待2003年人和事,也是醉了!按照这个逻辑,情怀电影都別拍了!”
楼主【电影狙击手】回覆:“说情怀诈骗的怕不是没经歷过那个年代03年网络不发达,偶像就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全部。现在的小孩刷著短视频追星,当然理解不了为什么有人会为一句『哥哥是娘炮』跟人拼命——当年我们班男生为这个把篮球场都砸了!”
层主【00后整顿娱乐圈】反驳:“笑死,按这逻辑拍《三国》是不是还得还原人殉葬时代在进步,把非理性追星美化成『青春热血』,误导现在的中学生怎么办陈默要是真牛逼就该拍《乌合之眾》而不是给脑残行为镀金!”
层主【03年高考生】现身说法:
“作为当年在教室偷偷哭到被班主任赶出去的人,看到电影里用《风继续吹》当bg那段直接破防。现在的小孩当然不懂——你们有微博能刷#永远的哥哥#,我们当年连张正版cd都要攒三个月早饭钱!”
层主【社会学在读博士】加入战局:
“从文化研究角度,这片恰恰拍出了亚文化社群的仪式感。用『打架』作为群体身份认同的极端表达,比现在超话打榜这种资本操控的『偽热血』真实多了。建议骂『降智』的先读读《狂热分子》。”
层主【影视工业党】技术分析:
“承认吧,你们就是双標!漫威粉能接受雷神砸酒吧,日漫粉觉得《热血高校》打架帅炸天,到国產片这儿就是『宣扬暴力』这片打架戏份不到5分钟,文戏本土化改编比原版更细腻好吗”
层主【反矫情达人】嘲讽:
“中年人的自我感动真可怕!按这逻辑《小时代》也能洗白——毕竟20年后也会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当年真的会为名牌包撕逼』!”
层主【时光胶片馆】总结:
“这场骂战恰恰证明电影成功了——它让两代人看见彼此的青春鸿沟。年轻人觉得可笑的,正是中年人最珍视的。就像片中那句台词:『后来我们终於买得起cd机了,但那个为你抢磁带的人早就走散了』。”
一时间,这种爭议渐渐地开始席捲网络。
中立派的《南方娱乐》针对这个局面写道:“评分撕裂背后,是华语电影罕见的『代际审美断层』。年轻观眾厌恶『为情怀买单』,而中年人甘愿为记忆缴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