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刹那灿烂 > 第一百零二章 重返茗都

第一百零二章 重返茗都(1 / 4)

第一百零二章重返茗都(第12页)

在避难所里安顿好后,比之第一回,也算是轻车熟路的,时间上要节约了不少,比之以往也早了不少。

然用过牛奶面包的晚餐后,三人还是选择留下,当前还不是适宜外出散步的时候。

虽然环境上熟悉些,这避难所也不是什么荒郊野岭的,但四周的人家也并不多,更何况又是在受灾之后,电力供应还未完全恢复,只有一些紧要的地方才部分恢复了电力,在这种情形下,散步就成了一种奢侈的行为。

三人先是都坐在褥子上,因还没有睡意,公共场合也不适宜过多的交流,于是三人各自想着心事。

亨亚日想到这四天的志愿服务旅程终于要结束了,心里也是五味杂陈。

收获不小,但也被灾区各种惨状刺激,要是一直留在家中,就很难得想象台风过后,受灾当地是个什么样的情形,更不用讲自己在这几天里所见到、聊到、经历到的灾后景象。

不但有房屋、财产等生活着落上的损失,更有受灾之后各色人的种种表现,这一切都仿似刚刚生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这中间官府指挥救助的条例和效率、职员的热忱和干劲、灾民的安守和不放弃等等这一切,让亨亚日印象深刻、感触很深。

当初在德安府时,并非没有亨亚日身边的同学因各种各样的情由受灾,但指挥救济的只能是本家以及本家的近亲属,当地官府对此一般是不闻不问的,且当人求助时,更是一脸的嫌弃,这是给自己添麻烦的。

赋税仍是缺一不可的东西,你自己的麻烦和困难,只得你自己克服,与人无干,就是这样一句话,活该你自己倒霉,冰冷而无情。

亨亚日知晓人类建立国家的初衷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无从知晓人类社会为什么会需要这么多的官员,也不知道这些官员都具体从事的是什么样的事情,这些又和追求更好的生活有什么样必然间的联系?书本上自然是不会介绍这些的,先生的书上也不会专门提及这些。

但从先生和自己以及别人谈话中的只言片语中,以及自己这些时日以来的亲身经历来看,亨亚日能隐隐约约的体会到一些异样。

书上只能读到所谓苛政猛于虎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和典故,只是它不会教你识别、分辨,告诉你什么样的政是苛政,现在是不是一样的存在这种情况?只会是轻描淡写的讲一个故事,然后让你得出这样的结论。

有人出游,在山里遇到一个妇人在哭,说男人让虎吃了;然后过了段时间,这人再次路过这地方之时,依然遇到那个妇人,而那妇人依然在哭,说是儿子也让老虎吃了;于是这人就一再问那妇人,说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不搬家呢?妇人也一再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

她的潜台词显然被“聪明”

的前人和今人们给弄懂了的,于是乎世人从中得到一个似是符合道理的结论来,说是苛政猛于虎。

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可笑的故事和逻辑吗?这就像说教人一样,你一定要向善的,做好事,然而什么样的行为是善行,是好事?又为何行善、做好事?又如何行善做好事?他不会讲。

他一定故弄玄虚,然后把教人行善伟业归于自身,过失都归为他人,说起来都是大道理一套一套的,然他自身是什么都不肯的。

自己做起事来依然是于己有利就为之,于己不利就不为,而这个利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义利之争的利,舍生取义从来都是说给和教给别人的,对别人的要求是务必讲各种大道理,让你不做某件事一定会对不起谁一样;对己则是利字当头,严以律人,宽以待己。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对谁说的呢?

亨亚日的这一番想也让他自己也警觉起来,他感觉到这些方面的东西于他这个年龄是不适宜深思的,即使往下再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不是要去忽略它,而是自己目前的任务很多、很重,正是吸收养分的时候,它的优先级明显要往后挪,只是要先埋下颗种子,不做那混世糊涂人。

等适宜的时候,才去浇灌它,这明显是要待到自己把先生的五本书看世界、看社会、看人学会,把成败、得失、义利、取舍、是非、对错等基本观念融会贯通之后,才有可能的事。

多学多看多思,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判断,从而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至于去追究那些问题,却不是当务之急。

回顾了今日的全过程,亨亚日如前些日子一样,把今天的经历在心里过了一遍,收获和得失,先生的半场言语等等都在心里打好腹稿,想来明日归去后,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大明补牙匠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铁马冰河肝胆照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被废三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