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刹那灿烂 > 第四十七章 第一次长久的离别

第四十七章 第一次长久的离别(2 / 4)

题了。

另外如我如何为我,这说的又是什么,这中间又能有什么含义呢?为什么这个我只能是这个我,而不是那个,不是第三个,甚至不是个石头?……亨亚日想的很投入,除了新鲜外,也觉得很有意思,这也是正是思考的乐趣之所在。

亨亚日看书的兴致很高,也不知什么时候天黑下来了,只转眼间案几上的油灯亮起来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王品福对他说小四少爷,很晚了,要歇息了时,才伸了个懒腰,觉得身体有些僵硬,精神也有些困乏,就洗漱了一回,爬上床,就沉沉睡去。

书房里,葛自澹和亨书勤并没有说太久的话,只说了日后亨亚日的生活起居等等的一些琐事,也就各自睡去了。

毕竟两个大男人之间依依话离别、道珍重的那种场景、情绪怪怪的,多也不好说,真正要用的时候才方便说出来,提前做一些友情提示,还是怪难为情的。

只得把离别的话憋在心里,待到真正分别之时,简短的几句临行寄语才好,毕竟远足之人分别时尚未离家,而将要离开之人却又不会远行,这送人也送得主客颠倒了,或只得东伯他们来送,才算是贴切。

如那一场酒后分别的无羁诗仙李太白,也如那易水河畔单身离开的孤独刺客荆轲,再不济像那留恋处、兰舟催,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钟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婉约词人柳永一般,虽有些小儿女的情态,但也是人世间真情的切实流露……这些才是让人心向往之的名场面,即便东施效颦又何妨。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大家都早早起了床,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虽不是祭祀的正日,一大早东伯和东哥把道殿和祭堂的香火都提前弄好,这次离别尚不知归期,只当成一次大祭来办。

葛自澹带着亨氏父子到了祭堂,谢明宇过来观礼。

在这种情况下,主祭却换成了亨亚日,他按照早先见过父亲和先生祭拜的样式,一揖后,到得神柜前,先是焚香,后仰视神位,一边拜礼,一边口中言道:“学生亨亚日临行之际告慰师祖母、师娘。

学生自入先生门下,多有教诲,受益颇多。

今师将携吾远赴余斛求学,千里之外而归期未知,唯祈望师祖母、师娘冥福安康,佑我等合意顺遂。

还拜!

再拜!”

礼完,回到前排拜垫前跪下,三叩,礼毕。

其后,葛自澹给母亲和夫人也上了香,只在神位前静立良久,未曾开口。

亨书勤随后祭拜。

一时礼毕,大家先在拜垫上静坐了一会儿后,才又都出了道殿回到正堂。

其时,早餐已上桌,就等几人归来。

早餐自然就不会饮酒,再是好酒之人,亦不如此,于礼不合,所以几人都匆匆吃完早点。

终是到了送客之时,葛自澹带着亨亚日、谢明宇、东伯、东哥送别亨书勤和王品福主仆二人。

临行之际,葛自澹笑道:“贤弟,你先走一步,我随后也要下山。

你这一番前来,我只是收受,既收了学生,又受了礼和礼物,这些都是我毕生珍视的,为兄没什么好赠于你的,只赠了你亲人和责任,这也是我毕生所珍视的,两相互珍,彼此共勉。

此番只是暂别,企待将来功成之时,你我再把酒言欢不迟。”

亨书勤说道:“兄长待我甚厚,无以为报,唯当尽心勉力,来日聚时,不负所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四十七章第一次长久的离别(第22页)

亨亚日上前牵住父亲的手,只叫了声父亲,并没有多说。

亨书勤摩挲了一下三子的头,替他整了整衣衫,朝余者点了点头。

余人又互道珍重,亨书勤松开儿子的小手,带着王品福,当先迈步下山去了。

渐行渐远,见到身后人还未退,又转身挥了挥手,再不回头,一气朝山下走去。

送行众人这才折返,又回到屋内。

谢明宇早已经把自己和葛自澹的行装都收拾好,却又去看了下亨亚日的行装。

亨亚日上山时,虽说带的行李不多,但也不少,考虑山上天寒,还带有较厚的衣物,谢明宇来看时,却是替他重新整理了一遍,把厚衣物和大部分外套、鞋袜都取出收到屋里的衣柜里,这一下却减负甚多,更多的看起来像是书本和文房用品了。

这时葛自澹也进来了,他看了看,把除书本以外的文房用品全都撇下,即便是书本也挑了挑,除了他送的五本书外,其余大部也都不再带走。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笔趣阁】 www.biqu66.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最新小说: 大明补牙匠 潜伏台湾:海燕的使命 被废三年后 抗战:老李,炮兵师要不要? 抗战功德林头等战犯 边军:从村民开始逐鹿天下 魂穿史文恭,开局不去曾头市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铁马冰河肝胆照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